2004年,张丙林只身一人从老家安徽蚌埠来到杭州打工。2005年,张丙林的老婆孩子都来到了他的身边。2006年的春节,老张休息,老张的老婆做起了钟点工。一家三口在杭州过了第一个团圆年。
在杭州,像张丙林这样的外来务工者越来越多。 他们的打工梦想不再像前辈一样只满足于攒了钱寄回家盖大房子,而是希望能举家迁来城里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开始享受城市生活
24岁的湖南人小石去年在金华打工。边打工边游览,金华周边的双龙洞等景点都去逛过了。小石听说杭州好,就决定今年到杭州打工,顺便玩遍西湖景区。“工作地点也最好是在城区,到城里来打工就是想感受与乡村的不同———热闹、繁华。”
与他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湖南来的小李。小李今年23岁,去年在杭州做缝纫工。一个月工资1000元,工厂不包吃,工作时间又长,经常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所以,今年小李很想找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这样“业余时间,我还能和小姐妹去逛逛西湖,逛逛商场”。
于师傅2000年就从安徽来到杭州做驾驶员。五六年下来,于师傅说,自己已经很适应杭州的生活。平日里,自己上班,老婆给人家打扫卫生,小孩子上学。周末有一天休息,一家三口都能出去逛逛。现在西湖、西溪这些景点,他也基本走遍,除了说话还带乡音,有时感觉自己就是杭州的一员。
工作待遇要求发生变化
从原来单纯要赚钱养家到现在变成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外来务工者的这些变化也反映在他们对企业的要求上。湖南的小石就说,他希望能找份月薪千元的工作。因为“工作之余我喜欢逛逛商场或者打游戏”,所以“钱不够花”。
“今年来找工作的,不管有技术还是没技术,月薪都要求1000元。”杭州市外来劳动力服务中心向明华主任说。今年外来务工者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是月薪千元,工作时间最好还是八小时制,不希望有太多的加班。下沙、余杭一带的工厂不愿去,嫌那里太远太偏僻;太脏太累的活也少有外来务工者愿意做了。
向主任说,20世纪80年代的外来务工者是离土不离乡,20世纪90年代的外来务工者虽说对城市的向往与日俱增,不过对土地还是留恋。但现在进城的已经是第三代打工者,虽然身份与城里人不一样,但是想法已经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了。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能尽量满足这些想法,就能尽快招到合适的人员。“农改非”障碍还是有28岁的李梅是两年前一家三口一起来杭州打工的。老公做保安,月薪900元。租10平方米的房子要200元一个月,孩子上学要200元。生活也挺辛苦。不过,最让李梅焦心的是孩子问题:孩子与他们一起来杭州时才6岁,读幼儿园,现在孩子8岁了,还在读幼儿园。李梅现在住在彭埠,她到彭埠小学了解后才知道,如果要学校接收孩子,要出具《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独生子女证》、《就业证》等6个证,还需要房东出具《出租证》,单位出具《养老保险证》。“现在《就业证》取消了,单位又不给我们缴养老保险,这些证我们很多都拿不出来。所以读书的事也耽搁了。”李梅说,“我真希望他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读书!”
而小石也说,自己出来打工五六年,就觉得城里的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很大。“还是农村里的生活快乐一些”,小石说城里开销大,老觉着钱不够花啊。
向主任说,春节过后大量的岗位和大量的外来务工者都涌入市场,但是目前成交率还不是很高,这是因为供需双方存在结构性的矛盾。现在来招人的单位2/3都要求有技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实际上市场里没技术、文化程度也不高的求职者仍占大多数。外来务工者如果想在杭州有前途有发展,还是要学一门技术。
(记者孙颖 每日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