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本图文均据新华社电
当春节的鞭炮声还在耳边回响时,在玫瑰花的海洋里,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节喧嚣而过。面对年轻人追求时尚的风潮,“土”味十足的老人们疑虑:“民族传统文化会不会被西方文明‘取代’?”
西双版纳建成国内首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
日前,我国第一个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建成。博物馆位于中缅边境的原始森林之中,面积180多公顷,距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市90多公里。馆区内保存着布朗族最古老的村寨、佛寺、佛塔、藏经阁及热带雨林等原始生态环境。其中章朗寨有1400多年历史,聚居于此的224户共1020多名布朗族群众,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民间绝艺——背装 背装,又叫“背妆”、“背桩”,据说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河南省嵩县旧县镇西店村的民间艺人,在吸取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徽州一绝——叠罗汉 叠罗汉是安徽省歙县三阳乡叶村特有的民俗活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意在庆祝一年的收获,企盼来年五谷丰登。
年俗节上只有老人
在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近日举行的中国首届黄河黄土年俗文化节上,记者看到,参会的大多是满鬓白发的老人,当来到那些至今还保留着浓浓原生态的民间民俗文化村落时,老人们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他们用双手把当地的民风民俗“收入”照相机中……“在我国一些地方,洋节、西方文化日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渐淡,而且,一些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濒临绝境。”山西省柳林县政协主席、柳林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大斌说。
在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记者见到了今年69岁的宋桂英老人。从小,老人就喜欢剪纸,60年过去了,老人的剪纸已闻名全国。
记者了解到,老人有4个儿子,2个女儿,令她不满的是,孩子们都不愿学她的“绝技”。
“断代”之虞
“现在关注民间民俗文化的大多是我们这些老人,一些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在为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奉献着,许多人关注的是钱。”谈起民间民俗文化的现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说。“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孤独;选择了民俗,就选择了悲伤……”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李建荣如是写诗表意。
“中国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但现在,它们却在慢慢地消逝,只有很少的人在关注它,在保护它。”李建荣告诉记者,“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危机。”“目前民间艺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局面,在南京,过去家家户户都会扎花灯,如今只有几十个人在做这种工作;在江苏扬州,工艺厂艺人的工资只有500元,抵不上当地一个保姆的工资;一个雕刻象牙的艺人,目前在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看门……”陈竟教授无奈地说,“从事民间艺术的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民间艺术最终将毁灭。”
危机早已现端倪
据专家介绍,有一些外国专家早已看出中国民间艺术面临的危机,从80年代起,他们就开始从中国农村收购民间艺术品,“现在很多民间艺术品都流失到国外了,唐代的剪纸在日本,明清的年画在俄罗斯……”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告诉记者,民间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并不局限于其本身,它还传递着一种不能遗失的精神,一种源自传统并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文化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冷待传统教育有误
“如今,许多年轻人向往西方文明。”在民俗文化专家论坛上,延安大学副研究员裴小旗说,“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断代!”
分析年轻人“冷淡”传统民俗文化而热衷“洋节”的原因,专家认为,除了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大张旗鼓的“促销”外,“教育失误”也是其中的原因。“除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展教育,致使青少年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都不够。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的后代,有可能成为没有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后代!”部分民俗专家忧心忡忡地说。“事实上,恢复、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民间民俗文化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事情……所以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当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陈竟教授说,“保护民间民俗文化,还需要提高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关注民俗民间文化的兴趣,需要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开设课程,如果有可能,应当让学生们拿起剪刀,捏起面花……”
春节:如何成为世界文化品牌
2005年,“江陵端午祭”被韩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让众多国人感到如芒在背。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春节: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在春节身上重演?中国能否将春节作为重要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春节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美国《匹兹堡新闻邮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人的春节相当于我们的感恩节、圣诞节、新年、生日和复活节的总和。”但在时尚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春节这么一个重要节日,也出现了萎缩、淡化的趋势。
要把春节作为文化品牌推向世界,首先要对春节民俗进行保护、发掘。据专家介绍,韩国江陵端午祭之所以胜出,得益于韩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1967年,韩国就把“江陵端午祭”正式列为本国“重要无形文化遗产”,开始系统疏理祭典中的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诸般内容,对祭典中的音乐、器物、礼仪,特别是操办祭典的民间艺人着力加以保护和资助。此后又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才得以形成今天的规模。其中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建议国家以法律形式把传统年节保护起来,把春节等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之成为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重要内容。大的方面要保护,节日中小的东西可以单项保护,比如扭秧歌、跑花船都很有价值。保护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因为文化资源是国家的,像矿产、森林一样。
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都提出,要把春节打造成世界性文化品牌,必须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包装”,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民俗去粗取精,使之更集中、更系统、更纯粹,还要根据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创新。
春节是一个全民的节日,整理春节文化既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又需要百姓广泛参与。在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采取有效方式,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热爱传统民俗,自觉地加入传承民族文化的行列,已成为摆在有关各方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专家之忧:一百年后研究苗族服饰要到国外
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这是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研究专家说的话。专家呼吁,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若不引起高度重视,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将走向毁灭。
黔东南苗族服饰是苗族服饰中最为雍容华贵的服饰,以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堪称苗族文化的一部“无字史书”。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嗅觉敏锐的商人、文人看到了黔东南苗族服饰这块“富矿”的商业价值,采取“低价收购、高价卖出”的手法对这块“富矿”进行无序开发,造成了黔东南苗族服饰的严重流失。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雷秀武曾在与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交流时,了解到这家法国私立博物馆已收藏了180多套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的苗族服饰就有108套,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5套,超过了贵州省内的收藏。这位博物馆馆长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
据了解,贵州月亮山地区的祭祀服“百鸟衣”是一套极具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族服饰。至今月亮山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百鸟衣”已有300多年历史,如不采取措施,这套祭祀服流失出去将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文物的一大损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