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杨晓斌)“从除夕到元宵节,到村里过年的城里人吃饺子、放爆竹,就没断过,您瞧这春联,还是城里教授给写的呢!”正月以来没歇过一天的生态旅游接待户王大妈,一大早忙着清扫院里的炮花,拆洗被褥,为下一批客人到来做准备。 通州区大营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旧村改造,建成140多栋别墅住宅,近百户农民搞起生态旅游接待。
大营村占地1.8平方公里,村小人少,老百姓以前住的大多是排子房,村中道路七高八低,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村里依托印刷厂、化工厂、装订厂等村办企业,积累资金,用民助公建的方式改善村容环境,硬化路面,栽种树木,建起了一个个二层小洋楼,实行“一户一园”的生态旅游特色接待,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
“所谓‘一户一园’就是村里为每家农户盖一栋小别墅,楼前留几分地,农户可以在自己园中种植花卉、苗木等,既解决旅游接待问题,又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美化了环境!旅游接待和花卉、苗木收入可谓一举两得!”村支部书记詹宝光谈到和党员们共同摸索的这条致富路,笑容充满自信。
“村里有近百户别墅接待户,接待过30多个国家的来宾,品尝农家饭,住着洋楼看美景!这就是我们村的观光旅游农业!”王大妈谈到接待过的客人,如数家珍,“‘中国农民还能住上这样的楼房,真是幸福啊!’住我们家的老外直竖大拇指!”
目前,大营村全部村民都住上了新居,今后还要继续扩大旅游接待户的数量,并邀请专家、教授对村民进行技能知识、外语、环保知识方面的培训,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提高村民素质,塑造乡村新风貌。
网络编辑:李亚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