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陈熙涵
《咬文嚼字》杂志社先“礼”后“兵”,春节前就宣布要“咬”2006年的央视春节晚会,结果真的为今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找出28处文字差错,不仅净化了荧屏,还借助春晚这一影响巨大的活动,向大众普及语言文字规范,有观众称赞“咬得好”,希望杂志社“月月咬”、“天天咬”。
创刊于1995年的月刊《咬文嚼字》,肩负着规范祖国语言文字的使命,11年来以读者为挚友,视品质如生命,以良好的业绩成为中国同类刊物中公认的第一品牌。
读者为本,真心培养编读情感
《咬文嚼字》从办刊之初,就提出要把读者作为刊物的主体,让读者把刊物视为知音。据悉,《咬文嚼字》创刊11年来,每天收到的读者来稿数以百计,目前刊物上的文章99%是读者来稿。编辑部坚持每信必复、每稿必复。一个编辑一年给读者的回信竟高达千余封,主编坚持亲笔给读者复信已不是新闻,为读者代购书刊等已是十分普通的事情。在《咬文嚼字》编辑部,有一门“热线电话”是专门为读者准备的,每周一下午,杂志社的编辑会轮流解答读者的疑问。“热线电话”不仅为刊物提供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并且变成了《咬文嚼字》的一个很受欢迎的栏目。
质量至上,逐步树立话语权威
办刊11年来,《咬文嚼字》“临稿如临阵”,见“疑”如见“敌”,决不欺骗自己,决不敷衍读者。采用一篇稿件,至少要查核三部工具书;读一期校样,至少要经过十个校次;刊物出版后,至少要有三人检查。《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告诉记者,我们的编辑不是“万宝全书”,出错在所难免。为此,《咬文嚼字》特设“向我开炮”专栏,只要你说得对,刊物就改正。同时,一支资深的专业“咬嚼”团队成就了《咬文嚼字》在语言文字类杂志中的权威性。在编委会中,你会发现既有古文字专家、训诂专家,也有现代汉语专家、语文教育专家。刊物还建立了一张遍及全国的网络,任何“咬嚼”遇到的“疑难杂症”,都要经过多方会诊。
活动不断,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咬文嚼字》曾经“咬”过以王蒙为首的12位作家,当时12个作家中有10个公开表态支持;“咬”过北京、天津等12个大城市,为城市“洗脸”;“咬”过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内的12家大报;“咬”过包括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在内的12本明星书,甚至还曾为广告纠错,为纯洁汉语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4年,《咬文嚼字》以独特的方式庆祝创刊十周年——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如今,你走进不少杂志社、出版社、报社,那些终日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编辑、记者们的案头,基本都贴有这“咬嚼”出来的百个别字,作为编辑、记者、校对的必备资料。
教学相长,成功推广研究成果
《咬文嚼字》密切关注社会语文生活,介入社会语文生活。去年10月,《咬文嚼字》杂志社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开设咬文嚼字讲习班。消息一经公布,学员纷至沓来,第一期讲习班的学员来自12个省市的26家报刊社、出版社。他们中有期刊社的主编、报社的编辑部主任、出版社的校对科长,也有刚分配到新闻出版单位的大学生。
《咬文嚼字》的编辑们从具体案例出发,讲学员想听的,听学员想讲的。大家都相信《咬文嚼字》办这样的班是非常有价值的。由于编辑部同志掌握大量鲜活的语用实例,又有专业研究眼光和研究能力,讲课大受学员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