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月11日,威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出今后五年我市产业发展、繁荣服务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世界精品城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宏伟蓝图。 “十一五”规划纲要体现了怎样的发展思路?对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本报组织记者深入采访,自今日起刊发“‘十一五’开局看威海”系列报道。
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部《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出今后五年威海经济社会的宏伟蓝图。
一个个关键词———推进产业集群化、强化自主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世界精品城市、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的跃出,清晰地指引了未来五年威海的发展方向。
承接“十五”发展硕果,站在新起点,“十一五”崭新开局。
集思广益:“十一五”规划纲要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
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增强威海中心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进一步优化威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研究报告、威海县域经济“十一五”规划课题报告……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6份来自山东大学等高校的科研成果。
如今这些成果已经浓缩进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市委市政府精心运筹、慎密构思、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与“十五”规划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多地凝聚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
参与规划编制的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王波清晰地记得2004年6月10日这个日子,这一天,市政府向各市区、各部门批转了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经过前期研究后,“十一五”规划的48个课题研究在全市50多个部门和单位展开,并首次向山东大学等三所高校“布置”了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等6个课题的研究任务。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就此正式启动。
“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发改委主任姜玉毅说,“十一五”规划编制期间,市领导多次过问,并提出指导性意见;社会各界则积极建言献策。
市委书记崔曰臣多次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提出指导意见,指出,在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体现出科学发展的主题,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对威海的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市委副书记、市长宋远方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社会各界对“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修改意见,就自主创新,如何打好环境、开放、科技和人才“三张牌”,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工作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刘命信也多次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框架安排、如何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现代制造业、繁荣发展服务业等提出修改意见。
在市政府多次召开的征求对“十一五”规划纲要意见座谈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了以港兴市、打好“三张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同时,负责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的市发改委还面向全市有代表性的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去年的9月份,市发改委的会议室内,几乎每隔两三天都会有征集意见的会议在举行……
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地被吸纳到正在制定的规划纲要(草案)中,使这一推动今后一个时期威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最终成熟而理性。
科学发展: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规划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更加凸显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成为贯穿“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灵魂。
市发改委主任姜玉毅说,“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经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等等……姜玉毅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
依据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城建环保、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的重点发展思路,描绘出未来五年的美好图景: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0:3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以上。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0%,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国省道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港口吞吐量力争达到1亿吨。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开工建设一批风能、水能、核能等重大电力项目。五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
“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和具体的指标同时出现在规划纲要中的,还有非常务实的举措。譬如规划纲要中建设世界精品城市中确定的“A”字型城市发展框架,不仅提出“一个主中心、四个副中心、十三个重点镇”的开放式城市发展格局,而且提出了如何对接规划,打造一体化大威海,使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有机对接的具体措施。市发改委副主任王逢洋说,与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的前三个五年规划相比,“十一五”规划纲要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在基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上都有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从2006年新学年开始,我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之后,这一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举措,很快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了各市区各学校。今年秋季起,为数不少的农村家庭将因此受益。
姜玉毅说,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深远意义。这一点,我们在市政府今年的工作安排中可以清晰触摸:今年全市安排农村方面的财政支出13.2亿元,增长19.8%,其中市级1.1亿元,增长32.8%。这其中,安排6.9亿元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安排3800万元解决和改善450个村的饮水条件,村村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安排2500万元提高农村的五保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2010年,我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将分别达到46万人、48万人和45万人。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2%。“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培训各类人员力争达到6万人,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
……
王逢洋说,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多年来以城市建设为主的投资方向正在向更加重视农村建设转变。“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使和谐威海建设内容更显本真之色。
自主创新:由“威海制造”迈向“威海创造”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创造效益,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要以创造条件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为最高目标。”凭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脏支架等高端产品,威高集团成功完成从乡镇企业到国内医疗用品领军企业的嬗变。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鼓舞下,陈学利等威海企业界的有识之士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与规划纲要编制的王波告诉记者,和“十五”规划纲要不同,“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浓墨重彩写创新。
姜玉毅说,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目前发展经济的手段很多仍然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们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同时我们不少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掣肘我市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制造、海洋技术,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据了解,市财政今年已经预留出我市用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2000万元,并将拨付科技三项经费1700万元,用于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180项。
采访时,高技区科技局副局长刘涛正在组织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企业将有关高新技术节能降耗产品展开市场对接。刘涛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孵化器”,他们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迅速建立有效对接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让“孵化器”孵化出更多质量好、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项目。
放眼“十一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将成为威海大势。自主创新能力将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威海制造”必将大踏步迈向“威海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