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中国文化的传统大多以民俗的面目出现,但民俗中的很多玩意儿和形式,面临绝境。像生活礼仪、时令年节、民间文艺等,给人以归宿感,以家族为单位的中国人一向缺少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而佛教对民俗的影响也是“拿来主义”,临时抱佛脚式的烧香磕头多,市井的烟火气息掩盖了生死信仰这样的大问题。 即使这样的节日也渐渐式微,这种文化的基因被现代化和全球化冲击得七零八落,隆重的年,仪式越来越简化,家园何是,乡关何处?
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寄居状态,看这样的书,有恍惚之感。
《细说万物由来》(插图珍藏本) 杨荫深 著 九州出版社
书名“万物”,写的却不是自然,而是人文,而且是古时候的风物。杨荫深这部书作于60年前,后来虽然有重版,坊间毕竟难寻,如今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有兴趣的读者终于可以读到这部名著,也算幸事。
《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德) 雷德侯 著 三联书店
作者雷德侯是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艺术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我关心的是———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寒夜客来》 逯耀东著 三联书店
之前读过逯耀东的《肚大能容》,和唐鲁孙的风味相似。逯耀东将文史典故、现实生活、怀旧忆旧融为一体,对民间俚食抱欣赏赞许态度,体悟百姓的生活情趣。说到底美食是虚无的,在食物中获得快乐是实在的。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 吴蔚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军何以顺利入关,入主中原。1644年是历史交替的大舞台,人性的实验室。我关心的是在十字路口,文人武将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有没有第三条道路?
《说话》 张洪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说禅,说史,说读书,说世相,说感恩……
有顿悟,有才情,有当今之世少有的侠气。佛俗两界,落花如雨。
将寻常事说得如此智慧与洒脱,见出作者心境的澄明与从容。定力如山,说破红尘。其实,红尘是说不破的,但可以觉悟。
我觉得我和张洪的佛教情怀是心有灵犀的,她的境界高,出世又入世,有艺术做底子,读这样的散文是很受用的。不悲凉,也不必激动,接近澄明之境。还是读和自己的意气相通的文章好。
《女人慈禧》 向斯著 华艺出版社
1644年清朝兴起,到了慈禧手中,基本衰亡。历史真的有因果报应吗?
故宫的专家写的历史小说,有故宫收藏的99幅慈禧御用物品的精美彩色图片,可看。
《马王堆汉墓探秘》 周世荣 欧光安著 岳麓书社
出土的文物,泄露了西汉时代的秘密。医学的、天文学的、植物学的、音律学的,看那些活着的文物,想,我们把地球搞得千疮百孔,为后人留下了什么?
我最感兴趣的是出土的农作物和香料,书中有出土的橙子核和高粱(良?)姜的照片,看照片上高粱姜的形状,也许是我们今天调味的姜。至于香料,很丰富,有辛荑、佩兰、杜衡、茅香、惠兰、桂、花椒和茱萸等。
柳已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