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汪明宇 程晓 实习生 吴琼【金陵晚报报道】昨天刊登的老照片是当年的新街口广场,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一眼就认了出来。然而让很多年轻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儿原本不是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吗?怎么变成一个宫灯形牌楼式的建筑?这个建筑又是如何产生如何消失的呢?中山先生的铜像又搬到哪里去了?记者昨日经过一番探访,找寻个中的来龙去脉。
不打草稿三天成形
李传泽老先生昨天一看到报纸就打来了电话:“我是当时负责建这牌楼的结构工程师,这个顶子还是后来盖的,其实建好的时候是三面红旗。”李传泽告诉记者,他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也是建筑大师杨廷宝的得意门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文革”期间,原来竖立在新街口广场的孙中山像被移走了,市中心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广场,十分影响市容。军区一位首长就命令当时被称为“臭老九”的李传泽等,必须在3天时间内建好一个牌楼,否则连施工单位的工人一起处理!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盖好这样一个牌楼也要1个月时间,3天时间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有设计图纸,还要搭骨架,怎么能在短时间内搭好骨架?“路灯柱!”灵光一闪,李传泽救了一队人马的性命。他立即申请从路灯管理处拖来了4根路灯柱,就这样,一个简单而十分重要的骨架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有了骨架,盖牌楼就快了,三天三夜时间,所有人都没睡觉,也没出来透口气,终于按时完成了首长的任务。后来“文革”结束了,这个牌楼也因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很快就被拆除。
新牌楼跑进了老地图
昨天照片上的牌楼,也曾风光一时,就连当时的南京地图上都能找到它的影子。一位地图收藏爱好者闵先生昨天拿着一幅解放后的“南京交通游览图”,图纸上的南京城基本保持民国的原有风貌,道路建设在1958年前断断续续修建了北平路(后改为北京西路和北京东路。)记者在地图上清晰地看到,新街口的标志孙中山铜像已被宫灯形牌楼图形替代,“就是这个牌楼的缩影放上去的”。闵先生告诉记者,这幅地图出版时间是上世纪50年代,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路刚开始建设西段,但还没有到达鼓楼。可为什么60年代的建筑能跑到50年代的地图上呢?南京市测绘院一位专家解释,这张地图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用50年代的老版本,在新街口的位置上重新粘贴宫灯形牌楼符号后重新印刷的。
中山铜像险遭“不测”
照片上的牌楼是为了补孙中山铜像的缺而建造,那么原先的铜像被搬到哪里去了?记者采访了解到,原来“文革”期间,孙中山铜像差点遭遇“不测”。家住迈皋桥的张先生原来就住在东铁管巷,40年前他曾经亲眼目睹了孙中山铜像搬家这一过程。“那是1966年8月的一天”。他告诉记者,那天上午很多红卫兵聚集在新街口广场,孙中山铜像上贴了一张大字报,意思是24小时内铜像要拆除,否则一切责任由市委负责。这些红卫兵分为两派,一边说孙中山是革命的,铜像应该保;另一边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铜像应该砸,双方吵得不可开交。“当时气氛非常紧张,后来连市委书记也来了,听说还惊动了周总理,他要求要好好保护”。张先生告诉记者,搬迁是在晚上,当时用的是美国产长臂吊机。搬的时候先把铜像基座的四周开挖出来,铜像用粗麻绳捆扎,又调来氧气切割机,割断底座下的一根根钢筋,然后开动起吊机,将铜像吊上卡车运走。“之后没有多久,新街口就竖起了照片上的这个牌楼式建筑。”张先生回忆说。记者了解到,后来这尊铜像在中山陵园档案室内保存达两年之久。1968年夏季,才将铜像竖立在中山陵墓前广场南端的孝经鼎处。1985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在藏经楼成立孙中山纪念馆,征得各界人士的意见并反复研究,3月12日前夕中山先生铜像迁到藏经楼前广场,永供人们瞻仰。
新铜像1996年制造
既然孙中山像已于40年前就搬离新街口,那后来竖立在广场前的铜像又是什么来历呢?南京市规划局综合计划处长王宇新也是一位老南京。他告诉记者,这个牌楼拆除后新街口广场“空”了一阵子,只有台阶和喷泉。之后搞了“金钥匙”雕塑,但不太理想。至于后来的第二尊孙中山铜像已经到1996年了,据传这尊雕像出自一位姓戴的著名雕塑师之手,与原雕像造型一致。至此孙中山先生铜像重新回到新街口的怀抱中。然而到了2001年,南京开工建设地铁一号线,因工程需要,铜像被迫再次搬离新街口,至今没有回来,这也让许多老南京多了一分遗憾。我们将继续刊登一些旧的南京街景、建筑、老字号、名胜的照片,欢迎大家拨打热线电话025-81785517,一起来猜猜这是什么地方(答案次日公布)。如果您手头有这类老照片,也欢迎向我们提供。
“我有更老的新街口照片!”
昨天一早,南京雕塑工作室的蔡定宏副院长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在他们公司收藏的老照片中,也有一张新街口广场的,而且比报纸上刊登的那张年代还要久。在蔡定宏手中的这张新街口广场的老照片上,孙中山像还矗立在广场中心,手指北方,意为指挥北伐。据资料记载,这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1942年就竖立在新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