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如今,养殖业已经成为宁乡县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石祯专摄
望城大力建设“百里水产走廊”,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余志雄摄 我市大力建设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农民的荷包迅速鼓了起来。本报资料图片图林波宋韧
早春时节,记者一行辗转宁乡县、长沙县、望城县和浏阳市,来到田间地头,与乡镇基层干部、普通农户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一个崭新的名词“能人经济”不时从农村干部群众的嘴里蹦出来,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在市场大潮中,农村出现了一大批致富冒尖的能人。他们利用自己闯市场的实践经验,或者建厂办企业,或者组织经济合作社,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农户共同致富!”浏阳市农办主任王承坤将这一现象定位为“能人经济”。
浏阳市葛家乡的省劳模杨意红就是其中的代表:老杨从1996年开始远赴海南,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浏阳的技术种植蔬菜,然后销往包括长沙在内的全国各地。最高峰时期他从家乡组织了近五千人的队伍到海南种植辣椒等蔬菜。如今年届七旬的老杨仍在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
而在浏阳官渡镇,农民自发组成了友华养殖专业合作社、旺牧生猪合作社、腾飞金桔合作社、官渡蔬菜生产合作社四家专业合作组织,每年能出栏鸡300多万羽、发展高效金桔产业带近两万亩、种植早季无公害蔬菜6000多亩。这些专业合作组织的牵头人都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他们发挥自己的市场优势,以签订合同或者入股的形式,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并统一进行销售,既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又让农户增收,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现象,官渡镇农办副主任陈世荣将用“政府引导、能人带动、滚动发展”十二字来形容。
除了从本土成长起来的能人外,长沙市近70万在外务工的劳动力大军中也产生了大批回乡创业的典型:宁乡县历经铺乡东河村村民王进军1983年开始到广东打工,吃了很多苦,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特区先进的管理方法。1995年他回到宁乡与人合伙办家具厂,1997年独自创办“国泰”家具厂,雇请了当地的20多名农民工,2005年年产值已近百万元。类似的回乡创业典型在长望浏宁还有一大批。
长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范燎亮认为,“能人经济”已成为农村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新经济的促动作用十分明显:一是带回了农民最需要的市场信息,将生产和销售两个终端完美地结合起来;二是成功地将农民组织在一起,将一家一户的松散型生产转变为集中型生产,提高了农产品闯市场的能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快了农产品的就地和就近消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四是榜样示范作用极为明显,帮助更多的农民自发转变了观念,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良好势头。范燎亮建议政府应鼓励更多的能人带领农民闯市场,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上,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创业机遇。
“腾飞”的启示
调查样本:
浏阳官渡“腾飞金桔合作社”
样本特色:
当地特殊的丹霞地貌适合金桔生长,目前产业面积近两万亩,涵盖官渡、沿溪、达浒三个乡镇5个相邻村。
样本“发展史”:
当地自古就适合金桔的生长,种金桔、卖金桔一直是当地农民的特色产业,也是收入的主要来源。计划经济时代,其金桔产量一直稳居全省第一。改革开放后,由于产品没有及时更新提质,加上市场不景气,金桔价格相当低。农民种金桔的积极性受挫,金桔种植面积严重萎缩。
官渡镇南岳村原村支书王平章1988年起就加工金桔销售,在闯荡市场多年后,他决心带领村民一起改变这种价低伤农的现状。他牵头成立了“浏阳市生态金桔园”,并于2002年注册了“浏阳河金桔”商标,将鲜果进行包装或者加工后统一销售,利润提高了许多。2004年,他又牵头成立了“腾飞金桔合作社”,农民通过入股的形式加入,目前规模达到了近两万亩。
合作社形成规模产业后,他们专门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按标准化生产,个大味甜的金桔比例大大增加。同时,经过自身的摸索,农户们成功地解决了利用大棚种植金桔的技术难关,从前只能在秋天成熟的金桔如今春夏之交就可上市,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合作社还将农户们的金桔进行统一包装、加工,销售。这样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又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现在的金桔每斤能卖四五元,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种金桔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两万亩。
行家点评:
官渡镇农办副主任陈世荣认为,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后,这些年的市场发展证明,一家一户形不成规模,产生不了效益,做不强品牌,必须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但政府不能搞“拉郎配”,像“腾飞”这样,农民自愿参加的合作组织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示范意义:
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通过组织农民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统一包装销售,获得市场优势。这既是官渡“腾飞金桔合作社”带领农民腾飞的启示,也是我市其他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我爱种菜,但怕担风险
———农民金忠的心里话
“我就喜欢种菜。去年我承包了30亩地,种小葱为主,一年收了三茬。”望城县高塘岭镇胜利村村民金忠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然后笑呵呵地说:“收入有4万多元,蛮不错!”
金忠30多岁年纪,一家三口人,租了村里其他农户的田地共30亩,种植以小葱为主的蔬菜。2005年,他每天大清早起床,摘菜清洗后,自己蹬三轮车把菜送到县城菜市场卖给其他菜贩。一年辛苦下来,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可是令人意外的是,今年金忠不但没有扩大租种面积,反而将种菜面积大幅度减少到13亩,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金忠今年遇到了新问题:一是缺少资金。种菜前期投入大,市场风险高。“今年田地的租金大大提高了,以前租种一亩地只要200~300元,今年种地的租金每年要600元。”金忠说:“我不知道到哪里去贷款,缺少资金进行规模生产,又担心今年蔬菜市场会发生变化,小葱价格会下降,所以不敢扩大种菜面积。”二是他对自己的种菜技术信心不足。由于没受过种菜技术培训,应付病虫害和灾害天气的办法不多,金忠觉得自己每亩地增收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免除农业税让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更高了。我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让我们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我期望有关部门多对我们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种菜技术,降低市场风险。”金忠向我们说出了心里话。
本版撰文 邬伟 林波 文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