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随着我市民营经济的不断壮大,民企及中小企业对全市经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增强竞争力,树立现代企业形象,不少企业自觉地向大企业“取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民营企业家都有到海尔、海信等大企业参观学习的经历,他们到身边的大企业学管理,学创新,然后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消化吸收,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新路径。 市北区一家企业的曹经理告诉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海尔、海信这些著名的企业就在身边,如果能用心学习,肯定对企业的发展有帮助。
海尔多年来坚持技术创新,发展自主品牌,实施名牌战略,不断追求卓越质量,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榜样,在我市民营企业中随处可以看到海尔等大企业的影子。他们有的借鉴其“真诚到永远”的服务理念,有的学习其不断创新的企业精神,有的借鉴其品牌战略……总之,各取所需,吸收“榜样”的营养,培植自身的增长点。市北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在我们的辖区内,别看企业不大,但不少企业都是“微型海尔”,他们从海尔、海信等大企业那里“拿来”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在即墨即发工业园青岛华锦水洗制衣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有一条横幅特别醒目:学海尔争创一流企业,学振超争做金牌工人。这两句话是当下我市不少企业的发展目标。海尔、海信、青岛港等知名大企业,既是青岛人自豪的对象,更是众多企业学习的榜样。名企的带动作用在我市不断凸显。
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0%以上。民营工业发展强劲,完成增加值441.8亿元,增长5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41.5%。涌现出广源发、即发、青特等知名企业。但是和国内甚至省内的时风、南山等民营企业相比,我市民营企业缺乏“大个头”的现象还很突出。要形成像海尔、海信这样的世界知名企业,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海尔等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新生的民营企业有很强的感召力。去年海信的“信芯”坚定我市不少有抱负的民企自主创新的信心。而民企的成长使我市四大工业基地和六大产业集群的布局更充实更合理。我市经济逐步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可喜局面。另外,大企业的成就坚定了民营企业家做大做强做久的信心,在企业价值构建和担负社会责任方面逐步成熟。这也是我市特有的经济现象。
为了把民营经济这一“隐形冠军”的作用凸显出来,记者从市经贸委了解到,我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实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五百工程”,扶持100家科技型民营企业,100家社会效益型民营企业,100家外向型民营企业,100家“投资青岛优秀企业”和100家优秀个体工商户,形成技术先进、经济效益良好的民营企业群。这是培育民营大企业的必经之路。
(本报记者 刘红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