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将于明年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广东终于有了首个“准世界文化遗产”。由于中国每年只申报一个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将非常有望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开平碉楼,让人叫绝,不单是其量多,其形美,更在于其内承载的侨乡文化,是世界不同族群文化相互影响、密切交融的见证。
雕楼生机勃发备“申遗”
行走在开平市城镇乡村,驰名中外的开平碉楼蔚为大观:一座座高大坚固、造型独特、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随处可见,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也有两三座,连绵数十公里。
开平碉楼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但尽管开平碉楼在用材、风格上各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铁门钢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枪眼。屹立在潭江河畔的赤坎南楼,就是侨乡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见证。
几处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点的代表性碉楼群,借“申遗”东风,焕发勃然生机。
记者在塘口镇自力村看到,多座碉楼、旧民居已经得以修复,整个村落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得到大规模的整治和改造。各碉楼之间,修起了宽阔的石板道,村中还铺筑一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石板广场。旅游配套设施相当齐备,环境也得到极大的美化。
百合镇马降龙、蚬冈镇锦江里、赤坎镇三门里的碉楼群,也都得到了相应的修复。
深深刻着“侨乡”印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文化艺术之乡,开平境内碉楼现存1833座,形态各异。这些碉楼集居住与防卫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最初的源头是中国古代乡村的“角楼”,后来吸收了西方城市、教堂建筑中的塔楼造型,发展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乡土建筑。它起源于明朝后期,在16世纪前已经出现,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诸多华侨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还有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
专家认为,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化最大的也是最显著的特色,更是广东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创新潜力的一部分。开平碉楼申遗是对华侨文化资源研究和弘扬的一大举措。
尽展万国建筑艺术风情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和装饰风格让人叹为观止。它凝聚了西方建筑史上不同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乡土建筑的内容。古希腊风格的柱廊、古罗马风格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风格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建筑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等表现形式都融入了开平碉楼中,碉楼也因此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堪称“世界一绝”。权威历史建筑学者一致认为,开平碉楼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申遗结果明年7月见分晓
2000年,开平市人民政府决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开平碉楼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该市1833座碉楼全部建立了文字、图片和电脑数据库,并配备了300多名碉楼普查员和护理员。并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实施碉楼维修与环境整治工作。
开平为碉楼申遗于2001年递交了第一份申报材料,数易其稿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在今年1月接受了申报材料的英文文本。而申报的名称也由最初的“开平碉楼”改成“开平碉楼与村落”,特色也更为鲜明。今年6月,联合国专家组将抵开平进行最后的全面评估。结果将于2007年7月份举行的第31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表决。(新华南方)
开平碉楼之最
开平现存的1833座碉楼,分布在全市的18个镇(办事处),以中部冲积平原的塘口、百合、蚬冈、赤坎、金鸡等镇最为集中(塘口536座,百合385座,赤坎200座,蚬冈155座,金鸡19座),也最具代表性。
最早:迎龙楼
位于赤坎镇三门里的迎龙楼,是开平现存碉楼中最早的碉楼,有400多年的历史,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
迎龙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
最美:铭石楼
位于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委会的自力村建有碉楼14座,这组碉楼群建筑精美,布局和谐,风格各异,错落有致,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碉楼群落。其中,铭石楼又是这个碉楼群最精美的碉楼之一。
最具代表性:瑞石楼
位于蚬冈锦江里瑞石楼,楼高九层,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典雅大方,有“开平第一楼”美称,是开平碉楼的典型代表。瑞石楼兴建于民国十二年,历时三年建成。楼主黄璧秀当年在香港经营钱庄,为了保护家乡亲人安全,不惜重金建了这座非常坚固的碉楼。在整体的西方建筑风格中,还注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
专家评楼
最佳建筑艺术之一
开平碉楼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之一,是一种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向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现,是世界先进建筑艺术广泛引入中国民间建筑的先锋,是中国传统乡村建筑必然走向现代的最佳建筑艺术之一。——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
它代表了对外文化交流
碉楼最大的价值就是它代表了中国近一两百年来我们对外文化的交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居环境、一种居住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是很独特的。——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
它是独一无二的
我所看到的这些建筑是独一无二的。我访华这么多次,这么长的时间中,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看到这种现象,就是当地人走出去,走到西方,把西方的优点带回他们的家乡。——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首席专家亨利博士
碉楼曾入巴金散文
开平的碉楼,巴金曾在文章中有提及:“南国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巴金散文《机器的诗》)
1933年6月6日,巴金由九年前的笔友吕绍谦(新会大泽吕村学校校长)等陪同,从会城乘新宁铁路火车去台山公益,访问笔友。《机器的诗》是这次旅途的见闻录。在公益,巴金登高远眺,台山、开平和新会三县风光,尽收眼底。开平碉楼的美景,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也就有了这段优美的文字。据《江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