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舞蹈史学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戴爱莲同志遗体,1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戴爱莲因病于2006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7日上午的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戴爱莲同志”,横幅下方是戴爱莲的遗像,戴爱莲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
上午10时,李长春、刘云山、廖晖、刘延东、张梅颖缓步来到戴爱莲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并鞠躬,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戴爱莲的生前友好和各界人士也前往送别。
戴爱莲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黄菊、王兆国、刘淇、吴仪、张立昌、周永康、贺国强、王刚、李鹏、乔石、朱基、李瑞环、宋平、尉健行、李岚清、丁石孙、陈至立和黄华、丁关根、钱正英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戴爱莲祖籍广东,1916年5月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1940年回到香港,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曾任民盟中央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她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积极投身爱国统一战线事业,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舞蹈艺术,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链接
戴爱莲:舞者无尽
低回婉转的钢琴曲诉不尽绵绵怀念,胸前的白色小花载不动深沉哀思。17日上午,几百位文艺界人士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送别舞蹈艺术家戴爱莲。
礼堂正厅悬挂着戴老80岁生日时的照片,耄耋老人的笑容纯真灿烂。舞台上的动人风采、讲堂上的谆谆教诲、生活中的笑语欢颜——戴老生前的点点滴滴浮现在亲友们眼前……
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虽然生长在异国,但在戴爱莲胸中跳动的始终是一颗中国心。
在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际,戴爱莲毅然奔赴祖国。“她是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47年即师从戴爱莲的王克芬说:“戴老师在世时,给了我一本书。那时因忙碌未及仔细看,现在又拿出来——英国人阿瑟·克莱尔的《支援中国》,这本记述英国人民援华运动的书中,有关于戴老义演、募捐等在英国支援中国抗战的记载。作者在书中写道:戴爱莲看了《西行漫记》,得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解放区,兴奋地说,我苦难的中国有了希望……”戴老或许是想用这本书告诉她的学生,祖国的旦夕祸福应是人生的最大关切与行动方向。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彭松自1944年开始向戴爱莲学习芭蕾、现代舞、拉班舞谱,还曾随她一起去川西北等地采风。回忆与戴老的最后一次对话,他说:“那是年三十,我给她拜年,祝贺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终于实现,她觉得很安慰,也很高兴。”
汉语不是戴爱莲的母语,甚至直到晚年,她也不能用中文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是,“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戴爱莲用她的一生实践了这两句看似简单的中国话。
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
戴爱莲对民族舞蹈的执着与热爱,令她的许多学生回忆起来都感佩不已。
彭松称戴爱莲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上个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舞蹈可以说是一片荒漠,几乎没有舞蹈院团、演员,也没有舞蹈老师,在那样的境况下,戴爱莲等自己组织了演出团体、自编舞蹈演出。”
在重庆的剧场里演出,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抗战时期那段经历,刻在了许多亲历者的心里。“戴爱莲创作的《思乡曲》《青春舞曲》《空袭》《游击队的故事》《瑶人之鼓》《老背少》等舞蹈,现在看来似乎并不出奇,但在当时抗日的大背景下,那就不仅仅是舞蹈表演,那种民族文化的凝聚的力量,让人震撼。许多进步的学生来学习舞蹈,蓬勃的学生运动、爱国运动藉此凝聚、团结了更多爱国的人。”王克芬说。
自上世纪40年代回国后,戴爱莲一直在倾全力寻觅中国的舞蹈之根。这位不倦的舞者常对外国的朋友说:“我为我们的民间舞蹈而自豪!”
恩师情慈母心
在中国舞蹈界,有一连串名字,是因她的教导呵护而闪亮——进行大量创作的同时,戴爱莲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彭松、王克芬、王才军、冯英、汪齐凤……
现任中央芭蕾舞团副团长的冯英回忆起和戴先生相处的时光,曾几度哽咽:“戴先生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我的演出她几乎每场都来观看,都会进行点评和指导。她不仅是恩师,更是慈母,总是鼓励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她的教导我会一直记在心中。”
张凤翎是建国后戴爱莲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当时条件很艰苦,戴爱莲有时就在一个小方桌上为我们表演、讲解舞蹈。并一遍遍地带领我们表演、实践。如《卖》,戴爱莲演母亲,让我演姐姐……一晃5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回忆起这些,张凤翎泪光盈盈。
戴爱莲的高尚师德温暖了不知多少年轻的心。她的学生中,很多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有一次,在老家的哥哥曾把卖了几担谷子的钱寄给我。虽然那些钱在上海只能买几碗阳春面,但从未交过学费的我想应该把这钱给戴老师,但戴老师说什么也不要,我当时就流泪了……”这些细节,让王克芬终生难忘。
她带着学生走向国际舞台,向世界彰显中国舞蹈演员的魅力。
二胡的悲鸣袅袅响起,中央民族歌舞团各民族的老同志随乐起舞,以这支戴爱莲早年创作的藏族舞蹈,送别他们心目中“不倦的舞者”。
舞者离去,而她留下的艺术财富与我们的思念无尽……(记者周玮 隋笑飞)据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