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主创新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其重要性也为社会各界所认知。西安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高新区,作为地处内陆地区的城市新区,其十四年的发展实践及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已充分验证了自主创新对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西安高新区经过自主创新,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了数个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最大、最强的高新区。尤其是2005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高技术企业时,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等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西安高新区的自主创新之路更加得到肯定。
一个地处西部的内陆地区的开发区,为何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进了西安高新区。真切地感受西安高新区发展的奥秘,探寻这里先进的自主创新生态体系。
科技产业支撑高新区大发展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以来,其综合指标一直位居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高新区,2001年,西安高新区被科技部列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五个国家示范高新区之一。
2005年,西安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环境优化、自主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呈现出令人惊异的“井喷”之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2.3亿元,同比增长30.13%%;实现生产总值270.11亿元,同比增长30%%,拉动西安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完成工业增加值215.38亿元,同比增长30.5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25亿元,同比增长32.8%%;完成合同外资4.16亿美元,同比增长37%%,占全市实现合同外资总额的34.2%%;实际利用外资1.984亿美元,同比增长38.6%%,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34.7%%,三项引资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全口径出口创汇5.27亿美元;企业实缴税金总额35.66亿元,给全市财政贡献9.17亿元。
14年来,西安高新区凭借西安的综合科技优势和基础工业优势,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效激活了本地的科技资源,形成了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聚集能力。已成为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运行机制先进高效、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生产力要素市场活跃、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陕西省建设“一线两带”的创业先锋、西安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内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以大唐电信、海天天线、西电捷通为龙头的通讯产业集群和以东盛、步长、绿谷、力邦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以大金庆安、庆安制冷、兄弟标准为龙头的机电产业集群稳定发展,以美国伊顿公司、ARC公司、比亚迪、法士特、欧舒特、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及以德国英飞凌、美国美光、应用材料、IR、华讯微电子、西岳电子等企业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异军突起;以用友、博通资讯、新生代、炎兴科技、日本富士通、台湾研华科技及美国Intervideo公司、Sybase公司、Intel亚洲最大技术支持中心、加拿大北电网络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迅猛。这些大的产业集群不仅对自主创新的发生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还将引领和支撑陕西工业经济的未来发展。
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座欣欣向荣的科技新城,感受到的是现代西安无穷的魅力。
各类创新要素聚集高新区
在西安高新区,目前已形成各类创新要素积极互动的自主创新生态体系。这里集中了整个西安市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二次创业以来,平均每天新设立4家科技企业,每天至少有3项成果实现转化;平均每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两项以上专利和一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70%的核心专利已经实现产业化。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总数连续5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榜首。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0%以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7%%。西安高新区在我国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起了一个创新功能突出、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环境优良、创新文化浓郁、创新网络完备的科技新城。
至2005年底,西安高新区累计注册科技企业7130家,高新技术企业1700多家,大型研究院所49个,大型实验室200多个,上市公司24家,风险投资机构204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6000多项,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上千项列入国家级各类计划。
自主培育出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最终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竞争是长期的竞争,需要有一种内在机制,有持久的创新动因才能维持。
采访西安高新区,最为感动记者的是他们在自主创新方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好自主培育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西安高新区塑造了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不是封闭创新,而是一种开放的技术创新支撑、互动体系。在西安高新区,几乎每天都有若干个领域的新技术讲座、企业管理沙龙、技术标准认证培训等围绕自主创新的“节目”自由“上演”。西安市地处西部内陆,不沿江不靠海,虽然区域内科技教育资源丰厚,但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受条条块块的限制和市场化服务、创新环境发育迟缓,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突出。因此,西安高新区从一开始就将以自主培育为核心的自主创新作为立区之本。努力营造服务于自主创新的市场化环境,着力整合、激活区域内丰厚的国家科技资源。目前区内很多骨干性自主创新企业的负责人绝大多数均来自大院大所和国防科技单位。
从国有研究所辞职创业的西安康鸿电子公司董事长陈耀强,在西安高新区的精心扶持下,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了“片型化多层式压电陶瓷变压器项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该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陈耀强说,从企业注册开始,康鸿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高新区的贴身服务。相对于沿海开发区的“抱养、领养”之路,西安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当时看来不得已而现在思考起来却更为理性的“生养”之路。
没有经济发达地区的许多优越条件,没有国际巨头的强大实力,就在竞争的压力面前,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的冲动为自己赢得了机遇。
完备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实施平台
西安高新区认识到,多领域、多学科的技术研发,需要政府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实现产业、人才、技术的优势互补。科技企业与研究机构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技术创新体系当中,西安高新区坚持把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头,孵化器成为技术创新的平台,中介机构充当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市场工具。利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要素的流动性,最大限度地聚集创新资源,促进各种科技要素流入西安高新区。同时,高新区还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组建产学研联盟,努力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了三个大学科技园,为大学的科研人才转化成果提供了有效平台。创业研发园、国际软件园等四大功能园区,为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相应配套服务,吸引了一批境内外知名企业。而四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立,大大提升了西安高新区对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聚集能力。
近三年来,西安高新区陆续出台并实施了《对研发机构实行购租房补贴政策》等15项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启动并推进了“留学人员创业计划”、“百名院士亿元创业计划”、“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创新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515”龙头企业扶持计划等五大创新工程。从各个层面构建最适合创新活动发生的创新链条,从各个方面对自主创新活动给予引导扶持。
这些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也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动变得更为有效。目前已有600多名创业留学人员、21名两院院士、6000余名硕士和1500多名博士等高端人才加盟西安高新区,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高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及产业发展能力。
创新创业互动促进自主创新
在西安高新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小企业是原始创新的主体和源泉;大企业是集成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因此,构筑日趋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和市场化服务支撑平台,促使西安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创业促创新成为西安高新区推进自主创新的最大亮点。
现在平均每一个工作日就有4家科技型企业注册入区,涌现出了大唐电信、海天天线、比亚迪、法士特、西电捷通等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目前区内企业拥有授权专利2000多项,拥有商标3000多项,拥有计算机软件产品登记31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00多项,平均每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2项以上专利。企业已经成为西安高新区自主创新的真正主体。
西安大唐电信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标准,在通讯领域打破了发达国家的垄断局面,成为继美欧之后国际上第三个主流标准;在移动通信制造领域独领风骚的海天天线公司,已完全自主的技术产品将国外曾经一统天下的日本公司挤出中国,至今仍然雄踞8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该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引进的探头球面测试系统正申请成为国家实验室。西电捷通公司自主研发的WAPI及标准,适时解除了无线IP产业在我国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打破了国外跨国企业对我国通信技术市场的标准垄断,引起国家10多个部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西安高新区内很多企业都是两块牌子,除了企业名称外,而且还是行业领域研发机构。近年来,诸如自聚焦透镜、纳米靶向制剂技术等一大批自主技术均诞生在创业型企业。
旺盛的自主创新激情和活力,不仅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而且还吸引了中兴通讯、华为等众多国内外研发企业纷纷入区投资。2005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20亿元企业11家,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过亿元的企业120家,有30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初步形成了通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五大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作用又极大地推动了西安高新区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文/杨俊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