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能力回归、充满机会的时代,能力与薪资是对等的。起薪低并不代表一直低薪,更不意味着低薪时代到来。作为求职者,一定要打破一直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不要凡事都持“起点”决定论;作为用人单位,也要有长远目光,将大学生看成合作者而不是随取随用的廉价劳动力。
主持人:本报记者杨波嘉宾:熊丙奇(高等教育问题专家,《大学有问题》作者)
新闻背景:近来,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话题再度引起广泛的关注———为摆脱“毕业等于失业”的窘境,有的大学生打出“零工资就业”的旗号;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某些企业开出的起薪居然还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甚至于为进城农民工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的参与。而日前来自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专业门类的大学毕业生,近年来的薪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跳水现象。
主持人:如果把高校比作一个人才大工厂,这几年其“产品”(大学毕业生)价格不断走低,甚至滞销,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熊丙奇:我想,如果是从产品供求关系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是因为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某种程度上,现在出现的这种大学毕业生低起薪现象与高校扩招有关。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由2000年的107万人,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338万人。教育部门预测,2006年将达到400万人。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很难再用原来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扩招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毕业生的质量参差不齐。另外,由于扩招的大多又是些人文、艺术、语言、管理等成本较低、相对容易操作的专业,这导致某些领域的人才供大于求,市场过分饱和。再加之近几年,经过市场化的改革,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观念逐渐趋向成熟,主要体现在选才更加务实,从依学历取才到更看重人才的能力和价值。所有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才贬值现象日渐凸显。当然,扩招只是造成大学生工资下降的表面原因之一,其它如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在衔接上出现断裂,可能才是大学生起薪降低的深层原因。
主持人:我们承认不以学历取人,这是社会成熟、进步的体现,可若将教育看成一项长线投资的话,不是也该有相应的回报率的么?最近这两年,博士的就业情况变得有点无奈;而很多原本不愁嫁的“海龟”(海归)也成了“海带”(海归待业)。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身价却一年不如一年。这种现象如何看?
熊丙奇:大学毕业生平均薪水总体下降,这是必须正视的社会现实。前面我们说了,这种现象有其市场合理性。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认真分析这一社会现实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非正常的。
一个是高校的问题。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这是世界趋势。比如英国的高等教育也扩招,可它们的扩招主要不针对传统的精英教育,而是在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块。反观我国,对于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现在看来还需进一步搞清楚。教育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学生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于是导致第二个问题:人才如何消化?在国外,很多服务产业都有大学生大量就业。他们认为,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优秀大学生去,国家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提升。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主要还是集中流向少数行业或部门。这固然有观念转换的问题,也与人才本身技术不到位以及对人才的管理不到位有关。比如最近网上很多人都在讨论需不需要为大学毕业生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劳动法》对此早有明文规定。现在的问题在哪儿呢?我们有法规但没有很好地执行。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有的大学,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生产”出多少数量的“产品”上面,并不太注重产品的质量以及怎么“推销”产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产品卖个好价钱,不仅要抓质量,也要重营销。现在是两方面都存在缺失。
当然,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能简单地看成就是一个保持供需平衡的事情,因为这里面还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在供求之间有一个人才市场,这个市场的发育还很不健全;再如,我们很多大学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在有些国家,从小学起就开设有关职业发展生涯的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职业发展的概念;高校则设有功能健全、服务到位的心理咨询和就业服务两大机构,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这方面,我们的高校存在相当的差距。我们还不太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我们的人才市场还是粗放式的,我们有的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将求职简单化为制作并递交个人简历,竞争力差也是在所难免的。
主持人:难怪,当很多毕业生喟叹“求职求职,就是求着企业找职位”时,一些用人单位却不以为然———关键不在于你要不要工资,底薪多少,而是,你能拿什么与人谈判。
熊丙奇:没错。有人将大学生低薪资的板子打在企业身上,认为企业是在利用阶段性供需不平衡的时间差故意压价。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更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看到企业之外的社会因素。因为企业毕竟是一个理性的经济组织,它不可能不考虑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能力回归、充满机会的时代,能力与薪资是对等的。起薪低并不代表一直低薪,更不意味着低薪时代到来。因为,低薪的比例多少,很难计算;国家的总体薪资水平与低起薪也是两个概念。有一句话叫作,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个人真的有能力,又何惧起薪的多与少呢?所以,作为求职者,一定要打破一直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不要凡事都持“起点”决定论;作为用人单位,也要有长远目光,将大学生看成合作者而不是随取随用的廉价劳动力。
主持人:很多人担心,大学生低工资现象如果长期存在,可能会对整个社会和谐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熊丙奇:负面影响确实不容忽视。比如民众对教育的期望值减低,会降低投资教育、消费教育的热情;大学毕业生生活无着,压力加大,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等。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高校培养结构的改进都需假以时日。但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由此得到一个信号,认真反思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注重就业引导,同时也要鼓励各行业增加大学生的比例,以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和国家的总体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