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0日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摘自《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建设新农村:“两会”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
2005年,投资投向郊区71.9亿元,城区与郊区的投资比例首次实现了对等。
2006年北京市“两会”上传来的信息是:“市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
短短三年,市政府对郊区的财政支持由远低于城区,到与城区相等,再到大于等于城区,标志着“大城市小郊区”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一条对“三农”的“反哺路径”正在开创。
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上新台阶,这不仅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京郊300万农民的殷切期待!
代表眼里的新农村
新农村不等于盖新房
人大代表、市委农工委书记杨德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新村建设,全村都盖上新房也不能说就是新农村了。
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农村的经济和社会事业、三个文明要一起上,创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要让农民唱好主角
人大代表、怀柔区委书记王海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要让农民真正唱好主角。要把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调动上,放在把农民当作真正的创造主体上。“十五”期间,怀柔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有38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初步具有了投资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农民不仅要学会投资,更要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和科技素质,素质越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就越深,参与度就越高,效果就越明显。
特色小城镇 带动新农村
人大代表、韩建集团董事长田雄: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很符合韩村河未来发展的目标:以韩村河为核心,与企业、集团联合开发,发挥小城镇的聚集功能,将韩村河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城镇,使居住在韩村河自然村落的农民越来越少,用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农民要“质变”
人大代表、房山区委书记聂玉藻: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房山作为农业大区,建设新农村的切入点就是农民要“质变”,改变旧的生产生活方式。首先是提高素质,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要有新观念、新技能、新的文明理念。只有人的素质发生了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才能够真正实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不可能创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新变化
打开北京版图,全市面积16400平方公里,10个郊区县土地面积占了94%。郊区面积虽大,但资源、资金、人口、产业等长期向城区集聚,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的城乡结构历来是“大城市,小郊区”。
2004年,郊区县生产总值仅为全市的21.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全市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2.18∶1。
2005年,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工作重点向农村延伸,大幅增加郊区投入,近一半的政府投资投向郊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空前规模:
郊区建成了70多个自来水、污水、天然气、热力、垃圾处理等项目,实现每个郊区县建成一个以上污水处理厂;
天然气供气管线已延伸到大兴、昌平、顺义、通州、房山、门头沟等远郊区县的卫星城镇和中心城镇,区县城镇燃气化率在90%以上;
郊区县新建14个变电站;
60个乡镇、500个村实现集中供水,30万人安全供水工程竣工通水;
改造乡镇卫生院38个,支持建设标准化村级卫生机构1486个;&&&&11所重点中学、4所三甲医院在郊区建分校和分院;
所有的行政村铺通了柏油路;
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
……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将不低于50%。也就是说,北京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至少将以2005年的速度稳步推进。
新农村新探索
房山:定出新农村量化指标
2005年,房山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这个部门所做的第一项工作是调查。16名工作人员分成3个调研小组,深入到463个行政村实地了解情况,从行政村基本情况、人口和就业、土地利用、能源消耗和基础设施建设5个方面,摸清了村庄的底数;并走访了全区52个委、办、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房山区在全区336个村庄9987名农民中展开一项问卷调查,了解新农村的主体———农民心目中的新农村。
随着材料越积越厚,情况越摸越明,思路也越来越清晰。最后,根据调查和调研结果,围绕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区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分解为26项内容,制定了104条量化考核指标。譬如住房,初级村标准为:人均25平方米,无危房、险房;中级村标准为:人均30平方米,有一定的水电配套;较高级村标准为:人均30平方米,水电暖气、淋浴配套设施较齐全;高级村标准为:人均40平方米,水电暖气、淋浴配套设施齐全。
有了标准即可有的放矢。从今年开始,房山区将每年拿出当年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50%和土地收益中区可支配财力的40%,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平谷:新民居为农民挣钱
去年年底,平谷区镇罗营镇玻璃台村“新农村新民居”试点开村迎客。村里67户人家,家家住进了依傍在山腰的小别墅。这个仅仅迈过贫困线的小山村摇身变成“别墅村”。住宿条件一步登天的同时,新民居还成了农民经营的民俗旅店,农民由一产进身三产,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
平谷新民居建设选择了玻璃台、将军关、挂甲峪和南宅四个村作为试点,区政府聘请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等四家专业设计单位,分别对四个试点村进行规划,设计出13种新居户型,全部是二层结构的一栋栋小别墅。目前,将军关一期和玻璃台两个村已经完工,另外两个村今年也可以竣工。
人大代表、平谷区委书记秦刚说,建设新民居并不是简单地给农民盖新房,而是以此为突破口,通过新民居建设,引导农民兴办家庭旅馆,把居住用的生活资料变为生产资料,农民由从事单一的第一产业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具有第三产业性质的产业工人,实现增收致富。以玻璃台村为例,仅仅开始经营三个月,已经有人收入超过3万元。
新农村新亮点
关键词 1万元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通过培训,积极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实现30万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岗就业。同时,市农委还将继续采取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去年,市农委出资2000万元给农民的投资进行补贴或贴息,带动了15亿元的农民自主投资,力争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关键词51%∶49%
2005年,政府投资投向郊区71.9亿元,郊区与城区的比例为50.1%∶49.9%,略高于年初的安排。今年,郊区与城区的比例安排为51%∶49%。其中,安排投向郊区新城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数额最高,为65亿元,比2005年增长29.2%,增速最快。关键词73个试点村
200名设计师下乡为73个试点村编制的村庄规划已基本完成,囊括了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的集成技术样板“农居”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提交的村庄规划类型分为六种:基础设施改进型;公共设施完善型;环境整治改善型;宜农产业发展型;公共安全提高型以及其他类型。
关键词1000亿元
市发改委介绍,“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郊区的政府投资总量将是“十五”期间的4倍,全社会总投资规模将能达到10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比重将占到政府投资的80%。高达12位数的海量投资将重点加强新城和新农村的路网、给排水、能源和环境等领域建设,规划项目达2000多项。到“十一五”期末,郊区平原区的所有中心镇都能够实现与高速公路相连接,郊区农民的饮用水全部达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污水处理率达到50%。
憧憬农村新画卷
毛晓刚
社会主义新农村会是什么样?在北京市的“十一五”规划里,在“两会”代表、委员的憧憬中,给我们描绘出的是一幅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有机融合的美好画卷。
在新农村里,我们将会目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处处欣欣向荣。“三农兴则国家兴”,正如有代表所说的,站在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的战略高度上来规划新农村布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政府部门和社会的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服务等向农村倾斜,改变“三农”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处境,正当其时。
在新农村里,我们将会享受整洁的乡村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社会保障。村民住上舒适的住所、喝上清洁的水、坐上便捷的公交车、看上精彩的电视节目、享受良好的教育、医疗服务……其实质,就是要让农村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在新农村里,农村不再脏乱差,农民素质不再低。那时的农村有如诗如画的生态环境,崭新的现代农民风貌,文明进步的乡村气象。
我们憧憬,走在那时乡间的路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魅力会扑面而来!
撰稿董少东 制图蒋柯
网络编辑:李亚敏
(责任编辑:jinshengd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