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09-27 08:22:01 )
虽然离上海2010年的世博会尚有一段时间,但浙江从省里到各市、县的党政代表团不间断地“开拔”上海和江苏,打着清一色的口号:接轨上海、学习江苏。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浙江主动接轨上海,是反省与学习的过程,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过程。
浙江居安思危
浙江是全国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570元,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值均居全国第三位。
浙省决策层在本省经济不断升温的同时,发展思路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在他们的意识中,接轨上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发展。
长江三角洲,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陆地面积只有全国的2.2%,人口只占10.4%,却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认为,浙江要想尽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首先就得虚心学习。这些年,浙江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与沪苏相比,无论是在经济总量、产业层次,还是对外开放、科技进步、城市建设等方面,都还有不少差距。
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数看,江苏去年GDP已突破万亿元大关,浙江为江苏的72%,相差近3000亿元;上海人均GDP已达5000美元,浙江仅2000美元,不及上海的一半。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企业看,江苏现有13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而浙江仅有两家。从对外开放水平特别是引进外资总量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8.7亿美元,而江苏去年就达到103.7亿美元。
面对差距,浙江提出学沪苏之长,就要学习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高标准定位;学习他们谋求发展的机遇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他们“降低门槛”、“拆除围墙”,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现代理念和服务意识。
如何接轨上海
省委书记习近平指出,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对上海来说是“海纳百川”,就浙江而言,应该是“百川汇海”,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就是接轨机遇,接轨发展,接轨国际化和现代化。作为一省之长的吕祖善清醒地认识到浙江与上海、江苏两省市的差距。他认为,浙江的经济发展有弱点,弱就弱在开放度不高。他说,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的转移浪潮正在到来,但应该看到,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周期性特点,引进大规模外资和大规模产业的机遇稍纵即逝。浙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定位于接轨国际,通过上海走向全国和世界的声浪开始在浙江起势。全面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去,是浙江所能作出的惟一选择。而要应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当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浙江只能利用国际资源以弥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不足,努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无论接轨上海还是迎接国际资本、产业转移机遇,最终目的都是要把浙江的开放局面不断引向新的高度。
“接轨上海不是依赖上海。”吕祖善认为,同江苏一样,浙江事实上已成为上海进行“四个中心”建设最现实、最宽广的“经济腹地”。浙江需要上海,上海也需要浙江。对于浙江而言,要抓住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机遇,清醒认识上海和自身两大市场的特点,以求在服务上海、接轨上海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今年5月12日,浙江省委办公厅以省委文件方式,向各县市下发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意见》里,重点阐述了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推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协调和服务,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规范市场秩序,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
怎样做到真正接轨
早在1997年,记者便听到了“接轨上海”的口号,但随着“长三角”经济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今天的接轨已有了全新的背景。在这一过程中,令人可敬的是浙江省政府把思路放在如何正确引导,怎样创造环境上。因此,让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各种要素在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中自由流动,已成为浙江决策层的工作抓手。
《意见》中吸收了浙江民间企业合作中为人称道的“主动精神”,在政府文件中更是直白地表述为“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
吕祖善说,浙江主动接轨上海,是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反省与学习的过程,是浙江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过程。接轨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发展。
显然,浙江决策层明白也同时想让“长三角”的决策人明白:浙江是上海宽广的“经济腹地”。
当地舆论认为,浙江的上述举措表明,浙江人正在开始用新眼光、新视角、新胸怀“跳出浙江看浙江”,由此带来的必将是新思路、新理念,带来一个新浙江。(孟怀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