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关陈凯歌要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胡戈的消息,真正变成了网络和平面媒体的最大焦点。这件事突然引发了轩然大波,在网络上陈凯歌几乎被骂得一塌糊涂。其实人们争议的法律有关“知识产权”的概念如何界定的问题,表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从《馒头血案》来看,我觉得一种网络的新的冲力现在开始回流到电影了。当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曾经是中国网络语言的奠基之作。许多网络资源都来自电影,这说明网络是后发的媒体,它的崛起还是完全依赖电影这样成熟的艺术形态的。当时可以说是网络老老实实地“模仿”电影,但今天网络已经做大,它的力量已经是无远弗近,所以才有像《馒头》这样的“血案”发生。戏拟和滑稽模仿的创意随处可见,《馒头血案》对于《无极》的借鉴,已经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了,网络文化已经不像依赖周星驰一样依赖电影了,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游戏创造一种独特的东西。陈凯歌的愤怒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文化的新的影响力,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已经大不相同。
平心而论,陈的愤怒自然有自己的理由,因为毕竟是自己花费了心血的电影,被人搞笑一番,难免心里不舒服,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能够理解陈凯歌的心情。但其实这种搞笑的现象在近年文化领域是屡见不鲜的,本来似乎无伤大雅,也不会有别人当真觉得大片《无极》从此就被搞垮了,陈凯歌导演的地位从此动摇。所以陈凯歌完全可以不必反应如此激烈,把玩笑权当玩笑,可能是明智的选择。对于与网络文化里言辞激烈或肆意嘲笑的那种作风,不熟悉网络文化的人难免感到极度的不适和不满。这其实凸显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一种是新近崛起的网络文化,一种是我们习惯的原有的文化。《馒头》事件说明两者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络文化的存在自有其价值,它是一套和我们原来习惯的文化不同的语码和表达方式。有时候它的“板砖”拍起来毫不留情,也有不少时候未免过度,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言谈在网上出现,而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网络的虚拟空间往往不像传统上人们习惯的那样一丝不苟和严肃认真,往往一些人是说了就算,仅仅是当时的一种情绪的发泄,或者是一种即兴的表达,确实不是很妥当,不是那么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网上开骂宣泄当然不对,但其中有的泼辣锐利还是有趣的;网上挪用他人作品的法律界限未必明晰,但网上的率真即兴也非常难得。我们期望未来的网络文化更加理性,但网络的特点也不必轻易消失。这些东西当然和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当年成长的环境大不相同,出现代沟几乎是必然的事情。由于新的网络文化空间带来的多样性而出现裂痕,年轻人的文化与“第五代”的理解相去何止万里。
网络和电影的互动现在成了一个问题。电影的原创到了网络那里变成了搞笑,网络对于电影的影响还会越来越大。电影人如何应对才是得体和恰当,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先例。网络新一代是看着网络里的电影图像长大的,他们的能量很大,也极为聪明。电影是20世纪初开始的文化,到今天有点老了。网络才刚刚起来,当然和电影人有“代沟”,如何理解对方是个麻烦事情。两者不得不寻求对话,对不上话的时候就难免有这样的事情出现。如曾经有徳高望重的老教练被人称为“骨灰级”教练而大动肝火,但其实这句话在网络中是对水平高、资格老的人物表示钦佩的称呼,非但没有贬抑,反而是一种肯定。这样的误会还会层出不穷。一边格外较真,另一边觉得莫名其妙;一边义正辞严,另一边却觉得多此一举———反映的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所有这些事情最后都不妨不了了之,自以为可以通过诉讼出气或者讨公道,都不是现实的和明智的选择。胡戈确实“挪用”了陈凯歌,但他的作品确实又是实实在在的网络文化创造,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创意产业。现在上网的和不上网的,年轻人和年长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实在不小,网络人不必嘲笑其他人,其他人也应该多少有一点网络知识。大家不妨取长补短,互相宽容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