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加沙人哈尼亚现年43岁,出生于加沙城边缘、靠近地中海的海滩难民营。与加沙地带其他难民营一样,海滩难民营到处是光脚乱跑的孩子,东倒西歪的房子。居民大多是中东战争中从别处流落至此的难民,无根无基,经济拮据。 哈尼亚在贫穷与动荡中长大,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确切出生日期。
1987年,哈尼亚进入加沙伊斯兰大学学习阿拉伯文学(一说他“1987年从伊斯兰大学毕业”),很快在这所宗教激进势力强劲的学校中成为学生运动活跃分子。哈尼亚入校同一年,哈马斯组织在加沙成立。
当时,加沙地带处于以色列全面占领下,已故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及法塔赫组织还没有回到加沙,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尚未成立。
以色列当局1989年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取缔其一切活动。1992年,以色列将哈尼亚与其他400余名哈马斯成员一道驱逐到黎巴嫩。第二年,哈尼亚获释重返加沙,立即升任伊斯兰大学校长,并成为哈马斯学生运动首领。
已故哈马斯精神领袖、创始人艾哈迈德·亚辛十分器重哈尼亚,1998年起任命他为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对外联络。哈尼亚与亚辛两家私交甚密。哈尼亚实际上是亚辛的使者,代表哈马斯与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及相关各方谈判———秘密或公开的。即便在哈马斯与自治政府关系紧张时期,哈尼亚仍是这个组织对外沟通的渠道。
死里逃生接班人“对外渠道”身份,似乎给了哈尼亚一块“免死金牌”。哈马斯核心领导层中,唯有哈尼亚没有遭到以他为直接目标的“定点清除”行动。但是,身为亚辛办公室主任,难免遭池鱼之殃,险些丧命。
2003年9月6日,亚辛在哈尼亚陪同下会见另一名哈马斯官员,地点在加沙城一栋三层住宅底层。亚辛和哈尼亚原计划留下来吃饭,会见后却改变主意提前离开。正当亚辛、哈尼亚在保镖护佑下坐进停在楼后空地上的汽车时,一枚重达250公斤、外号“大锤”
的炸弹一头栽进他们刚刚聚会的小楼。2004年4月17日,星期五聚礼活动后,哈马斯举行大型集会。刚刚接替亚辛出任一号人物的原发言人兰提西为躲避以色列追踪,并未露面,改由哈尼亚主持。面对数千名头戴哈马斯标志性绿色遮阳帽的支持者,哈尼亚语调高亢、声情并茂地发表演说,号召“抵抗到底”。
第二天晚间,兰提西遇刺身亡,哈马斯头上的阴云更加浓重。
哈马斯五人核心领导层中,仅剩下哈尼亚与马哈茂德·扎哈尔。哈尼亚平时比大多数哈马斯领导人低调,年纪又轻,此时却坚持出现在公开场合,充当发言人,一时间人气大涨。
出于安全考虑,哈马斯没有马上宣布接替兰提西的“掌门人”,但外界普遍认为,哈尼亚与扎哈尔实际上就是新掌门。2005年年底巴勒斯坦地方选举和2006年1月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哈尼亚都是哈马斯组织的头号候选人。
低调务实求变通哈尼亚留板寸头,头发灰白,蓄络腮胡。
他通常以一身棕黄色西服示人,打扮西化,爱踢足球,往往笑脸迎人。
哈尼亚在哈马斯领导人中相对温和、务实。早在1996年,哈马斯抵制法塔赫主导的自治政府选举,哈尼亚却主张积极参与。
美国纽约大学国际研究中心教授阿隆·本-梅厄认为,哈尼亚是个“理论家”,其实他与其他哈马斯领导人没有本质差别,只是“战术不同罢了”。
哈马斯在2005年年底巴勒斯坦地方选举中一度领先,哈尼亚称这表明“大部分巴勒斯坦人赞同武力对抗以色列”。以色列媒体解读此言为“支持暴力”。
哈尼亚在此次立法委员会选举前后多次发表公开声明,采取更为模糊的字眼,淡化暴力色彩。他说,哈马斯“将根据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进行抵抗”。以色列媒体解读为“哈马斯与以色列磋商停火期间,可以暂停袭击”。
他还表示,哈马斯虽然赢得选举,却不想“单干”,期待与法塔赫组成民族联合政府。
俄罗斯总统普京9日向哈马斯发出访问邀请,哈尼亚立即接受。他还计划率哈马斯代表团巡访主要阿拉伯国家,争取外部支持。
哈尼亚成为新总理人选后,最大障碍莫过于美国和以色列是否接受。哈尼亚在哈马斯赢得立法委员会选举后表示,这个组织不会承认以色列,因为“以色列并没有遵守巴以双方曾经签署的和平协议”。
承认以色列、放弃暴力,是美国向哈马斯提出的两项最主要条件。哈尼亚能否在这两个问题上令西方世界满意?
是否承认以色列,哈尼亚也许尚可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是否解除武装,牵涉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能否得到利益保障。先于新总理组阁,阿巴斯考虑亲自兼任安全事务部长,紧接着又任命法塔赫大员为安全部队副总司令。
巴方正在酝酿的对策是,哈马斯主内、阿巴斯负责对外谈判。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哈马斯整个组织中,流亡叙利亚的哈立德·马沙勒地位最高,对外声明第一时间大多由马沙勒发出,哈尼亚只是巴勒斯坦境内最高领导;而今年3月以色列总理选举结果揭晓之前,巴以关系不会取得重大突破。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责任编辑:张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