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朱锐【金陵晚报报道】小年刚过,人们还在回味着过年的种种乐趣,但在图热闹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过年时把门上的“福”字倒贴有无道理?除夕夜到底该不该撞钟?“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真是南京民俗吗?昨天,民俗专家陶思炎走进市民学堂,南京民俗的“专家解释”让很多市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过年崇尚的许多方式根本就不是家乡民俗!”
3种情况“福”才倒贴
最近10年“福”字倒贴在门上的情况随处可见,就连夫子庙大成殿牌坊下的“福”贴得也是有正有倒,真的如大家所想,“福”字倒贴就代表“福到”吗?陶思炎的一番讲解让众市民顿悟。 他说,在老民俗里,只有3种情况人们才将“福”字倒贴。一种是穷困潦倒,恶运连连的人家,为了转运将“福”倒着贴。另一种是家长故意倒着贴为了讨个好口彩。“家长特意把‘福’倒贴,然后喊自家的孩子到身边问‘我们家的福贴得如何?’孩子会实话实说‘福倒了!’这时家长就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喂给孩子吃,然后赶快把他弄到一边,把‘福’贴正过来,因为他的目的就是为讨一句吉利话。如果孩子说的是‘福歪了’之类的,家长会赶快从另一个口袋里掏出一张草纸擦擦孩子的嘴,这叫‘擦童嘴’,将刚才不吉利的话擦去。”最后一种倒贴“福”字的情形就只有出现在马桶、脚盆、垃圾桶等盛满污秽东西的地方,寓意要将污浊倒掉。因此,一般日子过得正常的人家是不会将“福”倒贴在大门上的。那大过年的门上到底该贴啥?不是“福”,也不是门神,而应该是大公鸡!陶思炎说:“正月初一是鸡日,传说中有‘鸡日相感’的说法,说天上有只天鸡,太阳没出来它就开始叫,这么一叫地上的公鸡也跟着叫,代表新的一天的到来。门上贴公鸡意味着迎接鸡日,迎接鸡叫,也就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除夕撞钟不是中国民俗
今年除夕夜,各大寺庙都搞起了撞钟活动,有的甚至还拍卖钟声。如此“热闹”的活动让众多市民趋之若鹜,殊不知,除夕撞钟根本就不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而是日本的民俗。真正中国的民俗是过年击鼓不撞钟,而且春节是忌讳去庙里的。陶思炎解释,在日本,除夕撞钟是传统,那一天和尚在门口迎客人,客人撞钟是免费的,而且撞一下后和尚还会给客人鞠躬,感谢他们到这个庙里来撞钟。20多年前,日本的一批游客趁着过年到中国旅游,苏州寒山寺为了让他们在中国感受自己国家过年的民俗为他们举行了撞钟仪式,这是中国第一个除夕撞钟的寺庙,此后的10年几乎没有什么寺庙模仿,但在近些年,寺庙举行除夕撞钟仪式几乎泛滥开来。“撞钟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不是咱们中国的东西,而是日本的民俗。就像知道情人节、圣诞节是从西方传来的一样,让百姓有知情权,不是一味盲从。”陶思炎还呼吁:“中国文化保护战要全面打响!”因为目前中国人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是错误的,完全受国外文化影响的,比如认为“4”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这又是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因为在日语中‘4’和‘死’的读音相同,因此日本人忌讳‘4’,但在中国文化里,‘4’是个吉祥的数字,古代对一类事物的分类喜欢采用‘4’。”
南京民俗是“初八上灯”
夫子庙灯会已经红红火火地举办了20届,今年也是最热闹、最好的一届。然而在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的南京“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说法却是错误的,它根本不是南京民俗,南京是“初八上灯”。陶思炎说,“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是南宋时的传统,那时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这种传统辐射到我们周边的一些城市,比如镇江、扬州等。但南京沿袭的是明朝的传统,当时有“上灯十日”之说,朱元璋把初八定为上灯日,因此最初南京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而到了中华民国时,南京变成了“十六落灯”。南京“初八上灯,十八落灯”的习俗是南京特有的,因为明朝很快迁都,这一习俗尚未辐射到周边的城市,那时有3个灯节,分别是初八上灯日、十三试灯日、十五正灯日。“因为南京是一个融合和包容的城市,很多外地人到南京定居后把自己家乡的习俗带了进来,渐渐地下一代就误以为是南京习俗,造成了对上灯日的误解。”陶思炎解释。3月4日上午9点,文化遗产与自然研究专家贺云翱将为市民讲述“寻访梅花山的故事”,市民可直接前往大行宫会堂免费听讲,无须领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