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在题诗作画时,常隐其真名。他有个常用的题款:“只在康宣两字头。”这多么像一条离合体灯谜。“只”的“口”与“八”分别与“康”、“宣”二字组合起来,不正是“唐寅”吗?
现代著名文人妙用灯谜手法起名更不在少数。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他曾起了个别名“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为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文学家曹禺原名万家宝,有人问起他的笔名有何含义,他答曰:“我姓万(繁体字万),这个‘万’字草字头下是一个禺。写文章总得有个笔名,我便将‘万’字拆为‘草禺’,但‘草’不像一个姓,就取其谐音‘曹’。”诗人兼书法家沈尹墨原名叫君默,有好友跟他开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要口何用?”他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把“君”的“口”省去,成为“尹默”。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当年他应邀为《读书生活》杂志写科普小品,用了新笔名“高士其”,意为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写过《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的香港文学家金庸原名查良镛。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新晚报》副刊发表“新派武侠小说”时,一时想不出用什么笔名,后索性把名字最后一个字分为两半,从此“金庸”的笔名风靡香港。
鲁迅先生有158个笔名,其中含谜的笔名不少。如“华圉”暗隐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莫朕”隐讳“黑暗之兆”;“丰之渝”是“封建之余孽”的缩写谐音。1930年,国民党通缉“堕落文人鲁迅”,鲁迅立即针锋相对,先后用了“隋洛文”、“洛文”、“乐雯”等灯谜化的笔名来嘲讽国民党当局。说来很有趣,毛泽东也用过含谜笔名。那是1917年4月1日,他在《新青年》刊物上公开发表题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他在这篇论文后署名“二十八画生”。这一笔名乃用离合、会意两种灯谜技法,“二十八”(廿八)组合为“共”,“生”可会意为“产”,二十八画又是“毛泽东”三个繁体字的总笔划,这个含谜笔名表明了青年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