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南坡仔村村民正在专心做扫帚。本报记者 周元 摄
一走进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群丰村委会南坡仔村,便立刻感受到了“扫帚村”的独特风景。村民的庭院里堆满了做扫帚用的竹子,几个放学后的小姑娘蹲在门坎边,有说有笑地帮家人整理芒草。
30岁出头的村委会委员陈海涛向我们介绍了村里情况:“我们村加工扫帚有二三十年历史了,但从1998年开始才逐步形成规模。目前,除五保户、外出经商户外,全村家家都加工扫帚,年加工超过100万把。”
据了解,南坡仔村现有人口265人,但耕地只有165亩,与其他村相比,明显地少人多。为了增加收入,从1998年开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利用本村加工扫帚的传统,鼓励村民发展家庭加工副业。然而,经过多年发展,这个副业现在已“反客为主”,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说出来不怕笑话,我都不太清楚我家的地在哪里,给在地里干活的母亲送饭,还要问别人。”陈海涛说。原来,发展扫帚加工后,几乎所有的年轻劳动力都去搞加工、跑销售去了,地里的活平时交给家里老人打理,只有在农忙时节,年轻人才会放下手中的扫帚去地里帮忙。
与上辈单纯的手艺相比,如今南坡仔的扫帚加工有了更多的商业色彩。陈海涛的大嫂梁桂荣一边给小扫帚上线,一边说:“别看这扫帚小,它至少要经过3个人的手。前面的人负责拣材料、捆扎,我只负责上线、修剪,速度比一个人全部干完快多了。”看来,这小扫帚也是“流水”作业。此外,南坡仔人还在原有的3个品种上开发了芒草、竹子、塑料、椰子壳等10多种材料及各种型号的扫帚。以前骑单车运扫帚出去卖,现在变成了外地客商开大卡车进村收购。
小小扫帚一年为陈海涛一家“扫”进两三万元,为全村“扫”进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在陈海涛一家去年刚修的新楼里,明晃晃的地砖照亮了孩子们的笑脸,记者情不自禁地按下了快门。
(本报海口2月19日讯)?ā¨ā?Р?7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