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是在珠江上航行的第一艘有风帆的仿古广船。颜士然摄
文/驻上海记者 辛朝兴
1月16日下水的“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是在珠江上航行的第一艘有风帆的仿古广船。这样一艘融现代造船工艺与中国古代帆船特点的大型游船,是如何设计出台的,日前记者采访了“南海神·广州日报号”的设计团队———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柳存根教授、媒体与设计学院陈贤浩教授和王红江老师(见上图,左为陈贤浩教授,右为柳存根教授,辛朝兴摄)。
设计缘起
“哥德堡号”将造访广州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白鹅潭到虎门大桥,南海神庙、黄埔扶胥古港、黄埔军校旧址等人文景观林立,水上旅游资源丰富。今年七八月间,瑞典“哥德堡号”仿古帆船将造访广州,根据海上礼节,主人应用一艘规模相差不多的船舶,将“哥德堡号”迎入广州港。为了迎接“哥德堡号”,开发珠江水域水上旅游资源,建造一艘可在珠江上行驶的仿古帆船的想法,就浮出了水面。
可是,要造出一艘总长超过50米,主桅高超过30米,排水量超过700吨的仿古帆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设计方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史料缺乏。“哥德堡号”有18世纪遗留下来的造船图纸供参考,而中国古海船的建造工艺,只存在于少数世代相传的造船工匠的脑袋里,或者散见于残缺不全的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
外形设计
广船+官船
上海交大的设计人员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以唐宋官船为基本样式,结合了郑和宝船和广东沿海地区古帆船(广船)的外形特点,设计出“南海神·广州日报号”的外观。
官船的一个特点是“腰身”比较粗,这样看起来显得稳重、威严。“哥德堡号”的船长与船宽比达到5.31,但郑和二千料宝船的长宽比,据考证只有4.43,浙江镇海的“万斛神舟”,长宽比更只有4.0。“南海神·广州日报号”的长宽比虽没有那么夸张,但也有4.73,从游船的角度看,船身宽阔,游客的活动空间大,这对开展旅游活动是有利的。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的每面白帆都做成扇形的一个截面,线条优美,这是典型的广船特点。尾高头低是广船的另一个特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艉楼高耸,船艉呈方形,突出在船舷之外,状如骑楼,显得十分气派。
功能设计
满足多重需求
作为一艘需要长期运营的仿古游船,除了在外形上要与古官船惟妙惟肖外,还要在内部设计上满足未来长期运营的需要,在这方面,上海交大的设计人员没有少动脑筋。
着眼于对珠江水上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南海神·广州日报号”在功能设计上,可以满足观光、餐饮、会务、展览、水上娱乐、船文化互动旅游等多种需求。
在游船的底舱,设计人员巧妙地利用其天然的上大下小空间和人工布光的优势,创造出一个精致而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同时兼顾黄埔古港变迁的史料展览。展示采用实物模型、图片资料、多媒体互动三结合方式,为游客营造一个亲历当时的氛围。该区域还设有小型主题性酒吧,可举办航海等学术沙龙。
船体的艉楼和大舱内,容纳了各种大小不同、装修风格各异的餐厅和会议室。走出船舱迈上甲板,则发现这里被布置成了一个露天舞池,想想月明之夜,伴着珠江上的清风,在甲板上翩翩起舞,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甲板的一角是游客互动游览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升帆和操舵等古船航行体验,学用水罗盘、牵星板和沙漏等古代航海器械,既满足好奇心,又增长见识。
“南海神·广州日报号”是船舶工程设计和艺术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透过她,我们看到一个现代工程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新兴行业———工业设计业正在中国悄然兴起。
中国已经是世界造船大国,十万吨级的巨轮,中国都能设计和制造,但是,柳存根教授告诉记者,被称为船舶设计皇冠上明珠的邮轮,我国至今还不能设计,不是因为此类船舶的工程设计不过关,而是不能掌握邮轮的设计文化。这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工业设计上的缺位。现代工业设计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欧洲,如今在欧美已成为一个成熟行业,但在中国,工业设计才刚刚起步。那么,对于工业设计人才有什么要求呢?
行业呼声
急需船舶工业设计人才
陈贤浩教授说,工业设计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工艺美学,也要掌握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就像陈教授自身,虽然是学艺术出身,但对于船舶工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了然于胸的。此外,工业设计的产品,一定要能实现工业制造,因此工业设计一般要求工艺简洁,使工业加工成为可能。还有,陈教授说,工业设计产品多属订单生产,因此对客户的成本要求,营销、商业模式等也需要有所了解。看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工业设计师,需要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入的学习。(来源: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