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开始,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决定: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提供免费课本。但因财力有限,曾有声音建议:把免费的印成黑白课本。这意味着,同一所学校、同一所班级,就会出现黑白和彩版两种课本。
“课本颜色”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公平的大讨论。 开学了,贫困生们究竟领到了什么样的免费课本?我们的公平底线究竟该为孩子倾斜多少?
贫困生课本印上免费字样 学生称有自卑感
2月17日是中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近10万贫困生将享受中央和地方提供的免费教材。与其他学生领到的课本不同的是,他们的课本上将盖有一个“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这种明显的差异,会对贫困孩子产生何种心理影响吗?这个章盖得合适吗?引起了学生、家长、老师一番热议。
免费课本引发面子问题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政策,凡享受减免政策的学生课本,下发前应在扉页上加盖“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并在校内公示受助学生名单不少于7天。在市内某小学,记者见到了盖有印章的课本,一颗鲜红的印章盖在课本的扉页上,一打开书格外显眼。经记者调查,是否应该在免费课本上盖章,城市、农村的贫困学生表现了迥异的两种态度。城市学生普遍认为,盖章或多或少对自己产生一些心理影响,可能造成自卑感;而农村学生则认为,盖不盖章无所谓。
据省市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制定享受免费教材政策时,首先考虑免费课本应该公开、公正、公平地发放到每位够条件的贫困学生手中。作为受赠学生,应该首先抱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此事,家庭困难只是暂时的。对于一些学生反映的问题,他们将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对于盖不盖章,记者进行了一些调查。
正方:盖章让人更努力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社会贫富差距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没有必要刻意回避,更没有必要回避问题而采取一种表面上平均的做法。学生家庭贫困,这并不是他本人的过错,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状态。并不会因为多了个标签就会变得更贫困,少了一个标签就不贫困了。有了这个标签反而可以让这些受助的学生牢记,自己是受了国家以及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懂得更应该努力学习以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一位名叫“随遇而安”的网友称,一个小学生思想还是一片白纸,根本就不会懂得歧视。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是怎样的,他们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正确面对、处理问题,因此盖上章能让受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
反方:盖章有伤自尊
网友“听说”称,“人穷志不短”是人类最基本的自尊心理。为获得价值不到百元的“政府优待”,而必须以“贫困身份”示众为代价,这对同样具有人格尊严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可以说是心理伤害。可以说,那些被贴上“贫困标签”的学生,就可能不但不会因获得“政府优待”而奋发向上,反倒还会因暴露“贫困地位”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还有,家庭经济状况,同样属于不宜公开的“相对隐私”,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湖大新闻系学生陈良说,不公开受助学生的“贫困身份”,同样也能做到资助上的“公平公正”。只要学校处事公正,管理部门严格监督,就可有效避免在操作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等现象。因此没必要盖章。据《长沙晚报》
重庆市贫困生免费课本消除颜色歧视
重庆市农村的63万贫困生领到了免费课本,同一学校、班级免费课本的颜色与班上和学校其他同学的一样,没有颜色差异。
重庆市教委介绍,市里安排专项资金8360万元,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按照目前教材的价格,国家财政划拨的八千多万,只够免费提供黑白课本。据新华书店集团教材发行公司介绍,今年大部分区县都统一征订彩色课本,彭水、潼南、秀山等部分区县征订了部分黑白课本。但市教委统一规定,免费课本的颜色与班上其他同学相同,即:同一学校、班级用的课本相同,同校、同班课本没有颜色歧视。据《重庆晚报》
背景资料
2007年前贫困中小学生 将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我国将分年度对贫困学生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到2007年以前使所有家庭经济贫困的中小学生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
从2004年秋季起,中央财政把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2400多万名中小学生,一些地区较好地落实了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责任。针对国家助学贷款发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央调整出台了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安排特困大学生生活补助。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中央直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承办银行,将助学贷款资金及时发放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并安排财政资金资助特困大学生。
两部门要求,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政策,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央免费提供教科书的标准和确定的贫困生人数,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对教材实行政府采购,加快教材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各地要足额安排国家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金,确保今年年底前把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落实到位。
此外,两部门还要求,各地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困大学生的生活补助,高校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收费的10%足额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并与财政资金相结合,共同建立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据新华社
“两免一补”五大怪像
据新华网广西频道2月17日电(记者王勉 何云江)记者日前在黔、桂、川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始于2001的“两免一补”政策,已惠及3600多万农村贫困学子。但记者同时发现,一些地方在实施这一“民心工程”、“希望工程”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致使政策执行走样,出现五大怪像。
“两免一补”政策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记者了解到,我国的目标是,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但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如果以下种种怪像不克服、消除,要实现上述目标,将会难上加难。
怪像一 学生家长欢喜 学校政府头疼
近年来随着一费制、“两免一补”等一系列惠泽学生政策的连续实施,筑起了农村中小学,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一道安全保障网,广大贫困学生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但记者同时发现在学生、家长“喜上眉梢”的背后,承载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校以及地方政府却“愁眉苦脸、步履维艰”。
原因何在?一些教育系统的干部反映,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原本就严重不足,一费制让很多学校收费“浓缩”,紧接着实施的“两免一补”再次让这些学校经费“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求这些惠泽学生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经费“缺口”,由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担,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但现实情况时,中央和省级财政都能按时按量保证,问题在于多数市、县因“负担过重、财力有限”不能完成任务,甚是愁煞了学校和地方政府,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中央政策不能违抗,另一方面学校却“揭不开锅”。
怪像二 “两免一补”当成奖学金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对“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不到位,管理松散,有的学校将“两免一补”补助金当成奖学金,奖励班上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学生家长反映“‘两免一补’本来是让那些家庭贫困学生能读得起书,也就是说,补助的对象首要条件是‘家庭困难’,而不是‘学习好坏’。”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是,该补助的有些学生没有享受到,而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有的家庭条件好,也根本不需要补助。
怪像三 学生退学在家等指标
记者了解到,由于“两免一补”指标有限,加之每个学生家庭条件不一样,比如同一个村有的学生享受了,有的没有。结果,没有享受到这个政策的学生家长,因为对“两免一补”不是很了解,“不管三七二十一,让孩子从学校回来,到啥时候学校给了指标,再去上学。”这种现象,一方面让学校哭笑不得,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导致辍学人数增加。
怪像四 补助金“撒胡椒面”
正是因为有的学生享受了,有的学生没享受,会使一些学生及家长产生不理解,甚至不满情绪。为了减少麻烦,一些学校索性采取的办法是,与其让有的人不满意,还不如“撒胡椒面”,大家都分得一点,当“好好先生”。总之,到书发完钱散光为止。具体表现在,甲免了教科书,乙就免杂费。
怪像五 “两免一补”当筹码
记者了解到,产生这种怪像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上级领导打招呼,直接指明要求负责人给某位同学进行照顾;二是为了能让孩子享受到“两免一补”,负责人接受一些学生家长的吃请,致使一些没有“意思意思”的学生靠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