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02-16 10:41:54)
东风催开花千树。用这句话形容去年河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恰如其分。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聪明智慧的河南人民,渐次打开了5000年文明史给中原热土留下的丰厚文化资源宝库,激活了长期封存的文化资源,文化逐渐成为中原崛起的新动力。
豫剧《程婴救孤》、舞剧《风中少林》等一批精品力作屡获全国大奖;张海等一批文艺大家走向全国;“河南文化现象”、“宝丰文化现象”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河南省著名书法家张海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引来460万游人;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又一重大战略:河南杂技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影视制作集团相继挂牌成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体制改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姹紫嫣红、亮点纷呈。2005年,河南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强力打造“文化强省”的征程中,奏响了一曲激情澎湃的大风歌。
植根文化沃土,打造百年吟唱经典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指出,河南是文化大省,历史上多次出现过文艺繁荣兴旺的阶段,涌现了大量留传后世的文艺大作、文艺大家。在建设文化强省中,河南也必须要有国家级的文艺大作、文艺大师,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2005年,中国艺术舞台上最耀眼夺目的明珠无疑在河南。
继2004年夺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一名,观众最喜爱剧目第一名后,省豫剧二团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再攀高峰,一举摘下“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的桂冠,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囊括所有国家最高文艺奖项的剧目。难怪专家感叹道:该剧在中国舞台剧中树立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
由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实施的、凝结着河南省文艺工作者心血和汗水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结下累累硕果。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歌舞剧《清明上河图》、舞蹈诗《河洛风》、大型情景音乐剧《木兰诗篇》的集中推出,开创了河南省文艺精品集中生产的先河,在全国文艺界引起了强烈震动。2005年11月,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更以其刚柔并济、舞武相融的风格,成为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的最大赢家,一举摘得4金1银1铜6个奖项,填补了河南省舞蹈艺术从未问鼎国家级舞蹈最高奖项的历史空白。
由省豫剧三团演出,反映“三农”问题的大型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唱响大江南北,感动黄河两岸。去年11月,根据该剧拍摄的同名戏曲艺术片同样受到观众追捧,发行拷贝400个,拷贝数量居全国领先水平。由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监制,省委宣传部、郑州市委市政府、上海文广集团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反映优秀公安局长任长霞先进事迹的故事片《任长霞》,2005年6月在全国公映就掀起了观看热潮,该片同时获得了我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
除了一部部唱响全国的精品力作,2005年,河南还涌现出一批文艺大家:省书协主席张海被推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开创了中国书协成立以来,首位地方书协主席当选为中国书协主席的先例,确立了河南书法强省的地位;以河南“程婴”闻名全国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用自己的表演创造了全国戏剧舞台上新的表演体系;著名笑星范军在省委宣传部“文艺推星工程”中脱颖而出,在全国曲艺界崭露头角……
植根中原深厚的文化沃土,打造百年吟唱的经典。在省委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2005年,河南省文艺工作者坚持精品战略,坚持出精品、出人才,用十年磨剑的精神,推出了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强烈生活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这些文艺精品先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不但是河南文化厚积薄发的表现,为中原文化资源积累再次增添新高度;而且弘扬了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激活巨大文化存量 文化产业驶入快车道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还是文化资源大省。
5000年皇皇文化历史,为河南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资源存量。如何能让这笔巨大的文化资源存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财富?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无疑是一根“点石成金”的魔棒。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视察河南时强调,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要根据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优势,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徐光春书记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河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重要的优势产业来培育壮大,推动河南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强省转变。
2005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被提上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同年4至5月间,王全书、孔玉芳、贾连朝、王菊梅等四位省领导分别带领文化产业发展考察团,先后赴浙江、广东、上海、广西,将这些省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带回河南;7月12日至13日,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专门会议。会议决定,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2005年8月,河南省首次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随后,省委将2003年成立的“河南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调整充实,除了原有的省直文化、新闻部门外,新增加了包括省旅游局、商贸厅等9个成员,并且要求相关21个厅、局的“一把手”亲自抓文化产业发展。9月9日,《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未来15年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蓝图正式确定。
让文化创造更多的财富。2005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省直各职能部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迅速成为河南省人民的共识。财政、税收配套措施相继出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杂技集团等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集团相继成立,标志着河南省文化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迈进。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做好主业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探索跨媒体、跨领域经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社会资金纷纷投向文化产业。去年,“河南省重大社会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引进社会资金再创新高,在向社会推出的百余项重大文化项目中,共有24个项目顺利开展,吸纳社会资金3703.8万元,其中,签约资金超过300万元的项目有5个,超过100万元的有6个。
依托丰厚文化资源,去年,河南省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赢得“盆满钵丰”。徐光春书记亲自带队赴上海举行豫沪文化产业合作洽谈,两省市签订文化产业合作合同或协议45个,总投资额达38.5亿元。
搞好体制、机制创新,河南省演出业逐渐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程婴救孤》400多场演出带来700多万元收入;《木兰诗篇》一次演出掘金62万元,创单场次演出收入纪录;《风中少林》将走出国门,800万美元的演出收入令全国演出业同仁羡慕不已。徐光春书记充分肯定了河南省文艺院团在体制改革中取得了成绩,他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一条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产业化运作的路子来。
宝丰农民用家传的魔术、小品、杂技、歌舞、武术、气功等民间技艺,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宝丰文化现象”。截至2005年底,全县的民间艺术团体已发展到1400家,从业人员增至6万余人,年收入3.5亿元。“宝丰文化现象”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宝丰文化现象”做出重要批示,中宣部两次赴河南专门调研“宝丰文化现象”。
成绩有目共睹。河南的文化建设已展现出良好的局面,河南的文化产业正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当前,越来越多的省份都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新阶段取得领先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专家指出: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河南,后发优势不可比拟。
不失时机,乘势而上。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9700万河南人民将共同努力,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明确任务,健全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征程中,努力实现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