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飞 【链接】“两会”教育专题:教育公平、质量与效率
“我们国家排在世界第一的是什么?是人口。13亿人口的沉重负担向13亿人力优势转变,靠教育;13亿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还是靠教育。 家庭的致富子女得受教育长本领,国家的发展靠人才。构建和谐社会,教育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责任。”在谈到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时,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佑卿如是说。
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难题可能会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三农”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分配不公问题、教育如何优先发展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息息相关。但是,比较而言,教育的优先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因为不管什么问题,都要靠人来解决,而教育承担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的人才。”人大代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二中校长乔守玮对记者说。
让我们先看两组数字:第一组:浙江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日前一项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浙江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者月均收入2903元;大专学历就业者人均月收入2604元;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月收入1768元;初中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月收入1415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月收入1167元。文化程度越高的就业者,薪资水平越高,增长也较快。
第二组:1996年,世界不同收入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高收入国家62%,上中等收入国家22%,下中等收入国家9%,低收入国家8%。2000年,世界不同收入国家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分别为:高收入国家99%,中等收入国家77.1%,低收入国家50.8%。
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受教育程度和发展程度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当今时代,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像教育这样,与一个人的利益、发展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也没有哪一个行业能像教育一样,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
因此,在这个春天,当“和谐社会”成为响彻神州的最强音,也成为“两会”代表最关注的话题时,教育自然而然也成为热度最高的词汇之一。代表们希望教育让所有人———无论贫富、不分地域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代表们希望教育给每个人均等发展的机会和不断向前的希望;代表们更希望教育担负起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保证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任。“教育是改变国运、改变家运和改变个人命运的根本之道,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根本之道。”人大代表、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的这番话,道出了众多代表的心声。
那么,教育怎样才能肩负起这个历史重任?
“给每个人一个均等的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创造尽可能均衡的接受教育的条件,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底线,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陆栋说。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的措施,得到了众多代表的高度认同。人大代表、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邱东说:“这是把教育公平或构建和谐社会抓到根子上了,虽然我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但当我看到国家真正决心花大力气把钱投到西部教育、农村教育、义务教育的时候,我还是相当兴奋。”其实,救助困难群体的措施还不只这些,如高校家庭贫困学生“奖、贷、助、补、免”助学体系的建立,尤其是新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如2003年国务院农村教育工作以后中央提出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再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就学问题,都是国家为保障受教育者权利、保障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这两年,政府为保障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利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教育内部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人大代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三阳说。这种“不和谐音”,首先体现在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择校生问题、乱收费问题、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追根溯源都与投入不足有一定关系。
人大代表、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洪宇为消除这些“不和谐音”提出建议:中央要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三个增长”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尽快实现;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政府要加强监管和评估,防止教育资源浪费;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解决目前教育供求紧张的矛盾;教育部门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佳的效益。
人大代表、湖南衡山县岳云中学副校长程立新则着眼于学校教育和教学本身提出建议:学校内部管理和周边环境要和谐;学校内部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要和谐;提高教师待遇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和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要和谐;传统的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革新要和谐;教学计划的改革和真正执行的课时计划之间要和谐,等等。
程立新说:“教育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又崭新的课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并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jinshengd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