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裴章传呼吁在合肥市为李鸿章建座铜像,这个话题在网上引起热议。正方表示,立铜像是为了表彰李鸿章在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方面做过的贡献;反方认为,李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有不少历史过错,是争议人物。(《新安晚报》2月20日报道)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李鸿章亦然。在他生活的时代,大清王朝如四面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因而李鸿章曾自比“裱糊匠”,左支右绌地在帝国大厦这座豆腐渣工程中修修补补。虽然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它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启蒙影响深远。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相比,他仍不失为“睁眼看世界”的智者。梁启超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只有在文艺作品中,才会出现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历史舞台不等同于戏剧舞台,评判历史人物,尤其不能“脸谱化”。近年出版的历史教材已不再简单地将李鸿章称为“卖国贼”,转而一分为二地分析其历史贡献、时代局限,乃至人性污点,从他无力回天的悲剧中挖掘出一个腐朽制度行将就木的必然结局。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避免隐善扬恶式的“一边倒”批判,让一代代人带着片面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进而误读历史。
面对为李鸿章塑铜像的建议,我们不妨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既不能不顾历史真实把李鸿章一下子捧到天上,也不要抹煞其历史贡献。作为李鸿章家乡的合肥市,给李鸿章以一席之地,让他平静地站在那里接受后人的赞扬或指摘,这才是尊重历史。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南方将领罗伯特·李将军并没有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筐”,他的雕塑在南部很多地方仍不时被竖起。功过自有评说,这才是历史,这才是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