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正当壮年的沈阳某外企部门经理王先生开始研究起自己的退休计划。读者可能会问:“这么年轻怎么就想起退休的事儿来了?”这事还得从王先生八年前的经历说起。
“当时我22岁,刚刚本科毕业,在联营门口偶然遇到保险公司做养老险的宣传。 ”王先生介绍,他父亲是离休干部,主要靠退休金生活,有些积蓄,还有两套住房,他父亲总跟他叨咕年轻时去过哪些国家,见过哪些领导,吃过多少地方风味……现在老了,福利没了,舍不得花钱,经济上也不允许像年轻时那样享受生活。父亲告诫小王,“年轻时多赚钱的同时,一定要早点制定退休计划,备足养老金。”
可王总是个思维缜密、办事严谨、追求完美的人,他把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的条款作了深入研究,找熟人请某大学金融系老师,算来算去,20年累计下来自己的投入与回报相比,跟当时以银行较高的利率存入银行回报差不多,该老师认为不合适,现在单位还有社保和少量商业保险,他就决定再等等看看,“将来有好险种再办吧”。
众所周知,八年来保险费涨价好几次,每次有保险公司向王总推荐产品,他都犹豫不决,每次都计较产品不合适,投少了领得少,没意思;投多了,又影响正常的生活支出,涨价后的养老保险,利率跟前些年比越看越不顺眼,结果到现在还没投上养老保险。
“前些日子我看到国企包括金融单位的很多朋友买断工龄,三四十岁就被动提前退休,重新择业了,我开始担心自己晚年时,单位福利失去后,能否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因为那时收入降低了,社保养老又不够,花年轻时攒下的积蓄,感觉只会越花越少,要是有个充足的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管道,花钱就会更从容,晚年就无忧了。”王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王总的情况,与理财师商议后,帮他选中某保险公司的分红养老保险和长期失能保险(保费15年不涨价),非吸烟型(保费更便宜),保额终身自动递增的男性重大疾病保险,采取月存月领方式,王总终于如愿地投了保险,开始实施了他的主动提前退休计划。
说到这,很多人像王总一样存在投保误区,比如用投资的眼光看保险,用银行储蓄的思维累计计算所交的保费与回报相比较,想通过一次投保解决所有需求的保障,又不能投保过多,影响家庭正常支出等等。
对此,某保险公司客户经理沈广义告诉记者一个古人发明的“水库”原理,雨季时,水库会把多余的水源储存起来;旱季来临,水库就会开闸放水,灌溉农田;如果没有水库,雨季多余的水会流掉,农田干旱时就会无水可灌。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人生的“雨季”就相当于年轻时积累财富阶段,人生的旱季就是养老阶段和风险来临的时候。因此,用每月身边溜掉的钱,来做一个长期的计划,比如年轻时用月收入的10%—20%,每月固定存保费,利用保险的强制理财的功能,随着生命的长度和收入的增加,当收益达到或超过退休时单位的统筹养老水平时,余下的时间就叫人生的剩余价值时间,就可以主动选择提前退休而不是被动提前退休。
业内专家还提醒广大白领人群,很多人往往只盯养老产品,用投资的思维看保险产品,用储蓄的思维算保费算利率,即使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产品,而忽视养成每月存保费,用闲钱投保的习惯,也不能算是买到最合适的养老产品,甚至可能陷入误区,使人们逐步失去建立养老基金的最佳时机的同时,又没有攒下身边溜掉的闲钱。记者侯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