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国外学者称腺病毒和大脑激素变异引发肥胖症
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被新发现所打破。本期新知刊发的两则报道都与人类的健康有关,科学家通过实验提出了两个很有挑战性的新观点,肥胖可能是病毒和大脑激素引起的,而精神分裂是寄生虫犯下的罪过。危险的美丽。一种腺病毒的电脑模拟图。
科学家拍摄的弓形虫活动照片。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肥胖”经常和“食欲旺盛”、“暴饮暴食”联系在一起。
什么导致了肥胖?长久以来科学界已发现导致肥胖的原因:遗传、内分泌系统、营养饮食等。而近日,两个国外的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的最新发现,肥胖是由病毒和大脑激素引起的,胖与瘦不由人的主观意愿控制。
腺病毒让鸡急速增肥
20年前,现为美国肥胖协会主席的理查德·阿特克逊(RichardAtkinson)研究发现,腺病毒AD-36可以引起动物及人类体型趋于庞大。
这一研究还显示,腺病毒AD-36于上世纪70年代由鸡的病菌变异而成,并具有传染性。而对人类来说,腺病毒也会引起轻微的疾病,比如说呼吸道感染。
在阿特克逊研究成果的启发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学者,开始了他们对腺病毒的研究,在今年1月的《美国控制生理学、综合及比较生理学》杂志上,他们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只一种腺病毒会诱发肥胖。
研究者选择了鸡作为实验对象。他们给三组鸡分别注射了腺病毒AD-2、AD-31和AD-37.四星期以后,研究人员检测被注射腺病毒的鸡和正常鸡的重量及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腺病毒AD-2、AD-31对动物的体重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但是腺病毒AD-37却导致鸡的体重急速增加,达到正常鸡的三倍。
对此,主要研究人员利亚·魏哈姆(LeahWhigham)表示,在实验过程中,喂养鸡的饲料都是相同的,这就排除了因为“吃”的太多而导致的肥胖。“腺病毒是导致肥胖的一个诱因,而且这一病毒直接作用于脂肪细胞,使得动物脂肪含量有所增长。”研究人员表示,人体内有这种腺病毒AD-37,也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大脑激素变异引发食欲失控
与魏哈姆等人的实验结果相隔不久,英国研究人员指出一种大脑激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今年2月的《细胞代谢》杂志上。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导致肥胖的大脑激素beta-MSH是由蛋白质引起的,其功能是控制食欲。但当这个激素变异时,它就在“指导”食欲方面失控。
英国剑桥学院药物研究中心的教授斯特芬·奥拉里(StephenO’Rahilly)研究了500个肥胖儿童的血样,结果其中部分儿童的大脑激素beta-MSH存在变异的现象,这些儿童与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进食量通常要多出两倍。斯特芬表示,这一测试显示,尽管并不是每一例beta-MSH都会导致肥胖症,但它确会增加患有肥胖的可能性。
为减肥提供新药方
肥胖与病毒及大脑激素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恰好能帮助我们找到治疗肥胖的妙方。事实上,人们早已经开始探索治疗肥胖的途径。
19世纪末,人们发现甲亢患者伴有消瘦,于是有人便试图用甲状腺提取物以维持身材苗条,但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现,这一物质却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不可能作为肥胖药物推广。
此次,魏哈姆等研究人员希望能通过对病毒的研究,研制出抵抗肥胖的疫苗。
不过,目前还无法了解人体内究竟存在多少种会引起肥胖的病毒。因此,魏哈姆等研究人员也指出用疫苗治疗肥胖尽管有效,但要走的路还很长,“了解人体存在多少种引起肥胖的腺病毒是第一关。”
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现在还无法确知饮食、运动同病毒是怎样相互作用,不过饮食与运动还是在“治疗”肥胖过程中不能排除的“药方”。
“肥胖基因”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叶昕介绍,关于肥胖的原因一直都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有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的一些基因就可导致肥胖,因此便有“肥胖基因”一说。
1950年,英格勒(Ingalls)等科学家发现一种近亲繁殖的小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其体重可以达到正常小鼠的3倍,并且患有糖尿病,这一现象引起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研究表明,这种小鼠的肥胖是由于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起的,遂将此基因命名为肥胖基因(obesegene)。
而当研究人员做基因筛选后,发现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基因位于2、10、11和20号染色体上。例如两年前,法英科学家就发现肥胖与基因GAD2紧密相关。这一基因位于人体第10号染色体上,不仅能刺激人产生食欲,而且还能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分泌。一般来说,胰岛素能向大脑传递吃饱的信息。但在GAD2的作用下,肥胖症患者体内胰岛素传递信息机制有别于常人,因而容易导致肥胖。
寄生虫精神分裂的新祸首?
美学者称,3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感染弓形虫病
在科幻作品中,人脑被寄生虫控制的故事屡见不鲜。寄生虫是否真的能改变人类的行为?近日,美国的一个科学网站报道,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一种名为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的寄生虫就能改变人类的行为,引起精神分裂症。
弓形虫使寄主动物“发疯”
弓形虫是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因其体形似弓形而得名。它产的卵通常被耗子等动物所食,弓形虫便寄居在中间寄主老鼠的全身,包括其脑部。
弓形虫对老鼠的健康是否有影响呢?美国斯坦利医药研究所(StanleyMed鄄icalResearchInstitute)的科学家近日利用老鼠进行一种抗焦虑药物实验,用猫尿味儿来测试老鼠的神经,结果却发现感染了弓形虫的实验鼠,其大脑发生了变化———“疯”了。
猫是老鼠的天敌,科学家们发现,健康的老鼠会很小心地避开那些沾有猫尿的区域,但被感染了弓形虫的老鼠却不止一次地跑到有猫尿的区域。研究人员解释说,老鼠之所以会有如此反应,完全是因为“可怕”的弓形虫已经控制了老鼠的大脑和行为。
2002年,还有研究发现,寄生虫可以影响作为寄主的鱼类,携带寄生虫的鱼好像失去了对危险的感知能力,经常颤动跳跃,令水鸟能轻而易举就吃掉它们,而鸟又成为寄生虫生命周期中的下一个寄主。
弓形虫会改变人的性格
既然人类所养的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寄主,那么人类也有机会感染弓形虫。科学家已经发现,弓形虫也能改变人的性格。这种寄生虫在进入人类身体后,会入侵人的脑部,继而改变其性格。受感染的男士会慢慢变得邋遢、多疑及具有侵略性,但女性变得爱玩、贪靓和滥交。
带着这样的疑问,研究人员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美国斯坦利医药研究所副主任富勒·托洛博士表示弓形虫与精神分裂症之间有联系,因为世界上约有3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感染了弓形虫病。
托洛博士指出,感染弓形虫与大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受损有关,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围绕和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胶质细胞,而精神分裂症同样也与星形胶质细胞受损有关。
治精神分裂症或有新途径
在实验中,托洛博士和牛津的科学家还发现,如果想“拯救”那些被弓形虫所控制的老鼠,其灵丹妙药便是氟哌丁苯。这一药物能使疯掉的老鼠不再徘徊在有猫尿的地方,因为它能重新培养起老鼠对猫尿的恐惧。
而事实上,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强安定药与专门杀灭弓形虫的药物———息疟定(pyrimethamine)作用差不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治愈精神病方面又多了一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伍一军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便为神经毒理学,他表示如果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真能确认弓形虫能导致精神分裂症,那么这将是治愈精神分裂症的一条新路———科学界能从氟哌丁苯这一强安定药与专门杀灭弓形虫的药物的相关性上寻找“灵感”。
“不光是精神分裂症,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研究人员表示心脏病的发病因素也与人体感染细菌有关,”伍一军解释,此次的这一实验结果只是表明了寄生虫会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但最终还是需要种种翔实的科学研究成果才能证明。
伍一军指出,科学界近年来一直有相关的实验的消息。现在社会压力日趋增强后,如何治疗精神分裂症也成为许多科学家所关心的问题,科学界已经不再将精神分裂仅仅局限于环境、心理等原因上,许多科学家希望能多角度地探索精神分裂症。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健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