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罗成友
我市出现技能型民工紧缺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用工需求对求职者素质要求的提高,更对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思路提出了新的思考。
用工企业:需要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
现在的民营和乡镇企业已不是10多年前那种接纳城市国有企业淘汰设备来生产的企业,从国外进口几十上百万元一台的先进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的企业已较普遍。 因而,对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就较高。
沙坪坝区回龙坝镇的织布企业和璧山县的皮鞋企业,虽然没使用先进的设备,但由于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需要的也是熟练工,而不是未经培训的生手。
文化素质和技能,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去年,记者在城口县采访时发现,该县外出务工的农民大幅减少,主要原因是该县农民工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普遍较差。
富余劳动力:文化偏低技能缺乏
用工企业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在不断提高,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又难以适应用工企业的要求。
据市农调队1%人口抽样调查,我市农村16岁至60岁年龄段劳动力的文化结构是:不识字的占7.9%,小学程度的占50.9%,初中程度的占35.4%,高中及以上程度的只占5.8%。从文化素质来看,是严重不适应用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的。
目前,我市已经转移的660余万农村劳动力中,经过培训并掌握了技能的并不多,多半都是在建筑工地上干笨重活、城里打临工或从事餐饮服务业。从前年开始实施“百劳工程”后,在政府的资助下,虽然每年都培训了20多万农村劳动力,但还是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不少富余劳动力因缺乏技能或文化素质问题不能找到就业岗位。
农村富余劳动力缺乏技能,而不少缺技能的农民又不愿学习掌握技能。记者在区县采访时发现,一些区县虽然由政府补助了50%以上的培训费用,但还在为招收不到学员而发愁。
出路:提高素质从基础抓起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三产业对人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更多的有较高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员工,这为我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提供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对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我市已经出现的技能型民工紧缺问题,出路就在于从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入手,加大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
目前,政府越来越重视通过基础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农民工素质的问题,从今年开始,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和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阳光工程”,已经为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技能奠定了基础。
但是,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更主要的是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要主动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外出务工的技能水平。
从基础抓起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既是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需要,也是为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补充人力资源的需要。
来源: 2006-02-21 0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