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2月21日讯 每天诞生50家私企、创造全省经济总量的43%%……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最好的诠释。“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依靠强力政策推进和民营企业苦练内功,我省民营经济处于厚积薄发的态势,正在新一轮创业热潮中,走向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春天。
;2月20日,记者从省工商联、省经委、省商务厅、省工商局共同举办的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去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11.04万户,从业人员266.88万人,注册资金154.24亿元;私营企业达到10.6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50户,从业人员165.69万人,注册资本1144.99亿元,规模和实力明显增强。目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3%%。
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从2005年安徽县域经济排名来看,前十强县都是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宁国市民营经济创造全市79%%的生产总值、81%%的工业增加值、98%%的社会销售总额、71%%的税收和100%%的出口总值。铜陵市全市县、区财政收入的90%%以上都是靠民营经济实现,繁昌、桐城、天长等发展较快的县市,民营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比重已达到70%%以上,带动县级财政收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意识越来越强。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外向型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截至2005年底,全省获得外贸经营资格的民营企业2794家,占54%%。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在2004年增长40%%的基础上,2005年出口19.3亿美元,增长45.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3.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农产品出口异军突起,成为我省农产品出口主力军。
到去年底,民营农产品企业出口达20460万美元,净增4219万美元,增幅达26%%,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1.4%%。
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成效越来越显著。涌现出一批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品牌、质量和市场占有等发展很快,规模迅速壮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带动农民致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力军。在2005年确定的17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0%%。
民营经济对解决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大。自2000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平均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递增,吸纳就业总数400多万人,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2005年上半年,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就业的合肥市民达到70万人,占合肥城区163万常住人口的42%%。铜陵市个体私营企业2004年从业人员达到9万多人,占全市就业总数的37.8%%,同年安排的下岗职工占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安置任务的70%%以上。
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骨干企业。由省工商联牵头省直7个部门参加,共同开展每年一度的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经营情况调查与百名排序数字表明,我省民营骨干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2004年,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5004989万元,纳税总额194131万元。
民营经济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民营企业呈现出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同步提高的良好态势。在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多,其中有研究生、大学、大专学历占到50%%以上,不少海归派从事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积极投身于以扶贫为宗旨的光彩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到2005年6月底,全省参与光彩事业的民营企业家达7231人,落实光彩事业项目176个,到位投资资金65.2亿元。
据省工商联负责人介绍,“十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制订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一系列贯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为民营经济创造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政策环境。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已经纳入“十一五”重点发展规划,全面开展的全民创业行动,必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项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