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杰
近日,长沙市义务教育阶段近10万贫困生将享受中央和地方提供的免费教材。与其他学生领到的课本不同的是,他们的课本上将盖有一个“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此举引起了学生、家长、老师的热议。
该不该在贫困生课本上加盖“免费”标签,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为,不必刻意回避贫富差距,有了这个标签反而可以让这些受助的学生牢记,自己是受了国家以及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才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懂得更应该努力学习以回报社会回报家庭。反对者认为,将“贫困身份”示众对同样具有人格尊严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是心理伤害,可能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而受助学生的态度存在“城乡差别”,城市学生认为可能产生自卑感,而农村学生则无所谓。
看到这则报道,笔者立即想到福利院孩子以“国”和“党”为姓的相关报道。在一些地方的社会福利院,受其扶养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那就是以“国”或“党”为姓。因为这些孩子是在党和国家的直接关怀和抚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必须对党和国家感恩,时刻铭记党和国家对自己养育之情。
笔者认为,“免费”课本与“国”字姓氏,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共同反映出个别地方政府和官员内心深处仍然存在的浓厚的施恩情结。在这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心中,国家和政府给老百姓的救助,不仅要让受助百姓时刻铭记在心并终身图报,而且还要让全社会都知道政府的慈爱和关怀。这显然是一种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因为他们忘记了这些救助来自于谁,它不是国家更不是官员自己创造的财富,所有的救助资金都来自于百姓,只不过是社会再分配的形式而已。在现代社会,救贫济困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义务。积极救助贫困弱势群体是应该的,既不是政府的恩赐,更不构成官员的政绩。相反,不能及时有效地救贫济困则是政府和官员的失职。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我们不考虑受助者的不良心理感受和人格损害,政府资助贫困生读书,免费提供课本,也没有必要如此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