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项堪与意大利“庞贝古城”媲美的考古发现被公之于世,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们在黄河故道中发现一处西汉晚期规模宏大的村落遗址,两千多年前,它毁于黄河泛滥而被泥沙深埋地下,长期以来无人叩扰。
7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
三杨庄汉代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南部梁庄镇三杨庄北,地处黄河故道,与二帝(五帝中的颛顼、帝喾)陵紧邻。
2003年夏,当地实施硝河疏浚工程,在三杨庄发现了距地表5米的4处汉代瓦顶建筑遗存,经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和勘探,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被揭露出来,目前已有7处庭院基址得到确认。通过对其中4处的发掘,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木等大量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一批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状况的文物。
突发洪水“凝固”汉代生活场景
像“庞贝古城”一样,三杨庄遗址是因为突发洪水灾害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当时的生活场景被“凝固”下来,如庭院的布局、道路、耕作中的农田及各类建筑的墙体等。被洪水浸泡而坍塌的屋顶,保留着板瓦与筒瓦扣合以及坍塌时的原状,来不及搬走的生活实用物如一些石器、陶器、铁器等,得以在原地保留,为复原当时的社会和家庭实际生活、生产状况提供了难得一见的丰富实物。
一座庭院的主房正在维修时洪水来临,维修工作没能完成,尚未使用、整齐地叠摞在一起的板瓦,建筑废弃物堆积,施工用的拌泥池等,都保留着院落维修时的场景。
专家惊叹:“不得了的大发现”
三杨庄汉代遗址的发掘,使得人们对汉代农村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这是一个不得了的大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汉唐考古学家徐苹方说,“汉代社会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文献上记载都不清楚,三杨庄汉代遗址给了我们一个描述。”
“这让我大吃一惊,两千年前汉代农村乡里的布局怎么是一个个单独院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
“能保留下工作时的场景,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说,更难能可贵是成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及耕作原貌,均是我国汉代考古中的首次发现,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实物资料空白。
有迹象表明,相对于整个遗址的范围规模来说,目前的发现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更重要、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值得期待。
考古价值
真实地再现汉代农村可能改写中国农学史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发现后,因其具有多学科特别丰富的信息和重大的研究价值,引起了国内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科技史学、农业史学等领域众多著名专家的关注,专家们认为,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无论怎么强调它的重大价值都不会过分。
专家认为,三杨庄遗址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看到了汉代村庄的整体布局
再现了汉代农村的真实景象。徐苹方先生说:汉长安城已发掘了许多年,长安、洛阳还有许多小的城市也都历经过多次发掘研究,这一切使我们对汉代城市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但广大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不清楚,文献记载也不清楚。三杨庄汉代遗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汉代村庄的整个布局,就是一个一个的庭院,因此非常重要。
找到了文献没记载的场景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先生说,我所看到过的汉代的情景,都是东汉的模型,没有看到过像三杨庄遗址这么珍贵、这么大面积的汉代现场实物。“庞贝古城”是因火山爆发保存下来的,三杨庄是黄河水灾保存下来的,这样一个可以提示汉代生活层面的重要发现,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以前没有、从来没有,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找到了一个历史文献没有记载的历史场景。
获得了汉代基层组织的标本
“里”是汉代最基层的社会组织,但对其管理职能及运行方式,学术界所知十分有限。此次发掘的几处庭院与农田遗存反映出各庭院之间距离不同,相互之间又有差别,是研究汉代的基层组织结构及内部家庭之间相互关系的珍贵标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从考古学上讲,房子的结构能说明院子里的家庭结构。汉代的社会结构是郡、县、乡、亭、里,底下是聚、落,聚和落到底是什么样子现在都还不清楚。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有很大的好处,往上推,知道井田制是怎么回事,往下推,知道庄园制是怎么回事,承上启下。三杨庄遗址对于研究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结构有很大意义,因为这个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是各种学说的转折时期,弄清楚了,对于探讨古代社会的变革,探讨汉代家庭、家族的关系等有很大的好处。
揭示了汉代庭院布局与环境
三杨庄遗址还形象直观地揭示了汉代庭院布局与环境:处于农田环绕的庭院,均坐北朝南,方向一致,有主房和厢房;院门外有活动场地,院内或附近有水池、水井及生活设施,并有道路通向外面。
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代建筑实物数量有限,而且多是宫殿、官署类遗存,如汉长安城等。汉代的普通民居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三杨庄遗址首次揭示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生活环境,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说。
取得了耕作制度第一手资料
汉代的代田法、偶耕法在中国农业文明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该遗址中,首次发现了保存完整、正在耕种中的大面积农田,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专家认为,这很可能匡正以往的认知,甚至改变中国农学史。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所说,三杨庄最重要的发现不是房子,而是一垄一垄的农田,这里反映出汉代社会最基层的经济结构,如果能保留下这个遗址,那就留下了汉代一部历史,一部经济史。
有助于黄河水文史的研究
汉代黄河水患曾一度被视为仅次于匈奴的危害,这一遗址为研究汉代黄河治理和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考古资料。(新华社专稿) (据新华社郑州2月20日电)
专家建议
保护复原同样重要
三杨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和保护、复原工作,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遗址的保护工作已经启动,保护规划和方案正在起草和研究之中。
前不久,一个专门讨论三杨庄遗址的内涵、价值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掘和保护的会议在北京召开,一些著名考古专家、文物保护专家纷纷献计献策。
广泛采样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方说,三杨庄遗址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尽快采取切实措施把它保护好。
首先要以三杨庄为中心,了解这个汉代农村遗址总面积到底有多大,在发掘的过程中像粪坑、厕所、垃圾堆、土样等都要广泛采样,这样,当时人们到底吃什么,消化系统怎样等都能够搞清楚。另外,田垄、泥土要做化验,它到底种什么,汉代种植是轮耕、休耕,为什么?肥料不够吗?今年种什么,明年种什么,这些都要弄清楚。
列入国家保护项目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建议,要把这个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国家要做大投入,这是工作的需要,我们要有大谋略、大手笔,首先要规划好,有个保护方案。
关于庭院,要一座座地挖,一座座地解剖,同时及时研究如何保护、展示问题,保护措施一定跟得上。
每件东西都编号
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徐光冀就下一步如何进行考古发掘工作提出具体建议,他说,先选择一个院落进行深入解剖,工作做得要细,绘图、照相、文字记录要做好,每片瓦、每件东西都编号,以便将来容易复原。
复原一批实物
在遗址展示方面,专家们建议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原址上建保护大棚,不仅保护庭院,还要将汉代的庄稼地保护起来,在棚内一边做考古解剖工作,一边用于研究和展示。二是在地面上复原一些农舍、田地、房屋、家具、水井、厕所等,让人们能在这里跨越时空,真实地触摸到汉代农村的真实生活。(桂娟)本版资料照片均为新华社发
网络编辑:张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