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重庆天原化工总厂氯气泄漏、气罐爆炸,9死3伤;2005年3月,京沪高速淮安段交通事故,液氯泄漏致使28死、350人住院;2005年7月,南汇惠南镇一辆4吨卡车上一只液氨钢瓶突然爆炸,108人入院……盛装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的气瓶,好比城市里的“不定时炸弹”。 这些危险的瓶瓶罐罐全上海共有400多万个。如何管好百万气瓶,确保上海一方平安?市政府今年的实事工程之一就是给钢瓶们上“电子身份证”。
20万只气瓶已装“智能芯”
市政府日前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市府19个委办局将合力对本市危险化学品实施全过程管理;完成100万只危险化学品气瓶的电子标签标识。
记者今天获悉,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质量技监局、环保局、科委联合本市科技企业共同推进的这项市府实事工程,已进入平台架构和技术规范制定的实质性阶段,20万只液氯、乙炔气瓶已安上一枚“电子身份证”。市科委还启动了以卫星定位为基础的危化品监管示范项目,不用出门、光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瓶瓶罐罐的一切行踪。
据了解,国家一直明文规定:危险化学品气瓶必须标上唯一的编号或条码,气瓶的安全管理应由产权所有者(生产、充装企业)负责。但气瓶的生产商众多和监管不严,造成了劣质冒牌气瓶乘虚而入、以次充好,正规气瓶又“超龄服役”,潜在危险重重。而一枚小小的电子标签,恰好能根除这些“顽疾”。
用卫星定位监控危化品
今年将有约100万只气瓶会在年检、充气过程中,加入“被盯梢名单”,除了工业用的液氯、液氨、乙炔、氢气等钢瓶,医院等公共场所用的氧气瓶等外,还有广大市民家用的液化石油气(LPG)瓶。市科委正考虑通过技术攻关,今年将卫星定位、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部分危化品的监管上。
“电子身份证”有三大亮点
市科委信息处介绍,这枚频率为13.56MHz的电子标签好比“电子身份证”,能存储大量数据信息,反复读写并经久耐用。把它贴在气瓶上,气瓶的生产日期、使用寿命、容量、充装、检验、配送等信息全部记录在案。这项全国首创的技术作为市科委重大专项,最先于去年在上海氯碱化工总厂的7000个液氯钢瓶上成功应用。
但是,如何保证这些标签不会被“克隆”?如何防止不法分子掉包标签,贴牌到冒牌货上?专家介绍说,气瓶的“身份证”有三项独创:一、电子标签如同纸钞那样有“数字水印”,内部数据还经过安全加密,几乎无法破解。二、标签使用了特殊粘胶剂,贴在气瓶上就永远别想摘下,即使通过暴力手段把标签敲下后,标签也会自动损毁,难以再次利用。
据了解,上海在危化品上实行电子标签管理,还得到了国家技监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环保总局的重视。这一技术有望成为全国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