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于飞 实习生 刘叙武【金陵晚报报道】“土壤重金属污染”也许是个新名词,但“六朝古都”给南京留下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人类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痕迹。由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研究项目——“南京市历史文化层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初探”研究就证明:南京地区特定文化断层的土壤中,早在六朝时期就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并且到近现代逐步增加。
采集“新老土壤”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委员会副主席张甘霖博士告诉记者,课题组通过对南京城区不同地点的调查,然后经过对多个文化层中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个研究的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比南京市非城市土壤和背景平均值有增高的趋势,局部地段有急剧增高的现象。记者了解到,这项研究对南京城区两个区域多个文化层中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进行了研究,一个区域是位于明故宫以西的中山东路大行宫地区、长江路总统府旁、太平南路;另一个区域是靠近秦淮河流域的三山街金沙井、弓箭坊、朝天宫以东等。据称,在确定这两大区域之后,专家又特选了代表不同文化层次的土壤,这些文化层是结合考古的发现所确定的。特别是一些断代,是在专业考古研究人员指导下,在野外主要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实物,大致确定其年代上下限;同时对采集有木炭样的文化层剖面用专业而精确的测定方法确定其年龄。
六朝时已遭污染
据了解,对照历代南京不同的文化层,研究人员对不同年代的土壤里铜、铅、锌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除了近现代时期重金属污染加剧外,在六朝、明朝早期和清朝中晚期三个阶段,重金属含量异常增高。专家告诉记者,这次调查中,他们共采集了10个剖面,207个土样,剖面深度最深达6米。研究人员结合考古研究成果和碳14同位素测年,对不同年代的土壤里铜、铅、锌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南京市10个文化层剖面中重金属元素(铜、铅、锌)含量的统计,可以看出每个朝代文化层中它们均大大超过了南京土壤的背景平均值和南京郊区土壤的平均值,甚至比世界各国城市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还要高出数倍,这说明南京市文化层中重金属元素总体上有积累增高的趋势。
近现代明显增高
专家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这种积累趋势在每个历史朝代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表现在:近现代、明清时期均有明显的增高现象,有些地段文化层中有惊人的增高,如秦淮河流域的金沙井土层的剖面上,在清朝中晚期和明朝早中期重金属元素有急剧增加的情况。专家分析,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清朝中晚期,由于社会、政治动荡导致了当时军事制造手工业的发达,大规模的作坊式生产兵器,再加上工艺上的落后,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而明朝早中期整个社会稳定,经济商贸繁荣,据史料记载,南京是郑和宝船队(或其中之一部分)的起始点,明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回国的船队,浩浩荡荡驶入三汊河(外秦淮河连接长江段),他们主要在南京中保村(旧称宝船厂)修理、改造船只,此外还带来了大量的各国商贸用品,那时内秦淮河流域是个商贾云集的地方,商贸的发达导致了人类活动的频繁,从而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皇城”土壤最“干净”
专家分析说,从时间上来看,六朝时期是历史上南京早期较发达时期,而整个社会正陷于连年战争,导致手工业兵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造成城市土壤污染;明朝早期南京造船业十分发达,船只的修理、改造加之商贸发达;清朝中晚期近现代工业长足发展,这些人类活动都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专家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上述两个区域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差异。明故宫一线历史上主要是六朝、明朝时期的皇宫所在地,文化层中重金属含量很少;而三山街一线则是作坊林立的工业区、商贾云集的商业区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区,重金属含量是前者的2-8倍。张甘霖分析,吴王夫差曾在今朝天宫后山设立冶城,专门铸造兵器,而历史上“冶山”公元前就已存在,因此朝天宫附近剖面六朝文化层中重金属污染有两种可能,一是“冶城”的发展一直延续到六朝及以后朝代,另一种可能是公元前早期污染的残留。而“金沙井”、“弓箭坊”的地名就折射出历史上这些地点人类活动所发生的事件,金沙井可能就是当时冶炼金属的地方,而弓箭坊无疑是古人制造兵器的场所了。
分类处理被污染土壤
这项调查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历史文化层中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深埋在地下,对环境并不会造成危害,但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这些被污染的“隐藏土壤”就成了被废弃的渣土。张甘霖介绍,研究发现,这些被污染的土壤除了含有重金属外,还含有有机污染物等。由于目前城市管理中并没有开展对废弃土壤的污染状况评价,很多渣土被弃置在城郊接合部,其中的污染物通过水的渗透会污染地下水;被农作物吸收后危害人体健康;附着在可吸入颗粒物上污染空气。此外还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专家呼吁,及早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评估,对被污染的土壤分类处置,污染严重的土壤要作为固体废弃物加以处理,减少对生态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