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贫困生用手机是为弥补落差,他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关心
本报讯记者郝婧羽报道:贫困生该不该用手机、电脑?继本报头版前昨两天的报道后,记者再次采访教育专家、大学老师以及贫困生,得到的答复均是:如果是因为怕歧视,应该设法消除他们的心理落差;如果是为实用,则无需苛责。 专家表示,对贫困生来说,比经济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帮助。
受歧视贫困生更需精神帮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贫困生虽然很需要帮助,但是却不愿意提出助学申请,不愿意“露贫”。为什么呢?答案是:贫困生的身份让他们有压力。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贫困生告诉记者,在他周围就有同学对贫困生存在不太礼貌的言行,有时甚至是歧视,这让他时时觉得不舒服。原本也是一名贫困大学生,现在已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勤工助学中心主任的丁亚冬对贫困生的理解比一般人更加深刻,他说,贫困生一般都比较内向,对自己不自信,更害怕别人看不起他们,对他们有成见,所以就更加躲着别人,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帮助。心理咨询导师、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古南永老师表示,贫困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交费的压力,另一个就是和同学比较中产生的压力。所以对他们应该多些帮助和关爱,多些理解和支持,贫困生的生活该如何安排,应该由他们自己把握,社会和学校主要的责任是提供保障和支持系统。
恋爱不需奢侈或成奋斗动力
中山大学学生处处长漆小平则将资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资助,第二个阶段是精神资助,“我们对贫困生的定义是指物质的贫困,可能更重要的是精神。”漆小平指出,物质上满足后,就会在精神上有新的追求,这时候,作为健全的社会,就应该在法律、管理规范、道德层面上对受助学生建立一个公平、公允的环境。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引导,最终要解决贫困生思想境界的问题,使贫困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该不该用手机、买电脑,谈恋爱花多少钱合适,这些都只是一个表象而已,精神上的健康才是最根本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贫困生以勤俭朴素为原则,有的贫困生给恋人送礼物,或者是亲手制作,或者是从伙食费里省出来,并承诺“等以后努力赚到钱再说”,恋爱反而成了奋斗的动力。(晓航/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