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排了二十多分钟,还是没能乘上差头。”昨日傍晚5时50分,乘坐国航CA1515航班早就抵达虹桥机场的王小姐一脸无奈地抱怨。由于赶上了下午5时至7时机场大量航班集中到达的高峰时段,与王小姐一同排队的旅客已排成四排长队。 现场调度人员告诉记者,每天的高峰或是天气恶劣时,乘客的排队时间甚至会达到40分钟至1小时。
去年年底虹桥机场斥资600多万元,重新改造了机场的进、离场道路,并试行出租车“斜停式”候客等措施,虹桥机场打车难一度有所缓解。但没过多久,打车难再次浮上台面,症结究竟何在?难道就没有根本的解决之道?带着疑问,记者昨日走访了虹桥机场及有关管理部门。
虹桥机场打车难“顽症”为何如此难以攻克?虹桥机场公司运行指挥中心副主任高建闽说出了深层次的原因:虹桥机场建造之初是按旅客年吞吐量960万人次设计,而当时的进、离场道路等设施也是按这一标准设计。但近年来上海“空中门户”旅客量激增,去年虹桥机场的旅客吞吐量竟达到1800万人次,是设计能力的2倍。
此外,高建闽还分析了虹桥机场打车难三大症结。
一根“肠子”进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候车点外出租车3排车队的“源头”仅有一条进场道路:所有出租车都是从离候车点约1百米外的同一个车道一辆辆“吐”出来的。“嘴巴再大,肠子只有一根,当然会‘肠梗阻’了。”现场管理人员形象地对记者说。
目前,虹桥机场每小时的出租车通过量已达到450至500辆,但实际出租车高峰每小时需求量已达到700辆左右,缺口200多辆。
“斜停式”受阻于人力
去年底虹桥机场改造后,引入了北京首都机场的成功经验———出租车“斜停”。2005年12月26日试行后效果不错,即使在航班到达高峰时,打的旅客基本也能在20分钟内上车。但由于“斜停式”设立的停靠点多达12个,1个停车点派1个调度人员就要12个。而“带鱼式”停车,只要1名调度人员就可“搞定”。加上车辆调度员都是城市交通局协调锦江、强生等公司“义务”派出的,从人力成本考虑,“斜停式”终被“带鱼式”取代。
的哥不愿做短差
虹桥机场出租车“斜停”措施试行前,乘客去远途的到A楼,短途的到B楼。这么做旅客并不满意:不少人排了半小时队才知道自己排错了队。
去年底虹桥机场试行“斜停”措施后,取消了原先出租车长短途之分。这样做旅客高兴了,的哥却纷纷抱怨:排半小时队过来,却拉了个短差。在晚高峰时段,不少的哥不愿意冒拉到短差的“危险”去机场排队而宁愿在市区做生意。
[现场目击]
昨日中午,记者来到虹桥机场,发现相比去年12月26日机场进、离场道路变脸后的首次试运行,打车规则出现了变化。首先,当时在A、B两个候机楼均匀分布的打车点合而为一,挤到了A楼前,B楼前数个篮球场大的场地却格外地空闲;其次,出租车斜向停靠上客的斜停式不知何时下了岗,取而代之的是3排的士一齐驶入、旅客分头上车的带鱼式。
现场调度人员告诉记者,由于B楼不再上客,所有客流压力集中到了A楼。不少从B楼出站的旅客纷纷抱怨,要推着行李走上两三百米才能到达A楼打的处,而每天下午5至7时遇到航班高峰时,打车旅客的长队往往排成弓形,旅客候车时间往往达到40分钟至1小时。果然,昨日傍晚5时以后,记者再次来到A楼出租车候车处,发现排队旅客已转了三四个弯。
[各方建议]
虹桥机场公司运行指挥中心副主任高建闽:我们已经和市交警总队的总工程师联系好,进行实地调研。一旦调研结果许可,我们会争取向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将迎宾一路、空港三路交叉口至候机楼的一段道路变为两道,局部加大出租车流量。
市交通战备办公室调研员周铁成:机场每天上午10时、下午5至7时、晚间10时前后的3个到达高峰段可以考虑采取斜停上客。
负责机场服务的上海机场集团安监中心副主任曹亮:向接到短差的司机发放一张专门牌子,上面记录司机拉到短差的时间和目的地,该司机拉完这趟短差后可以立即折返,凭牌通过专门通道直接进场拉客。
作者:晨报记者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