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末我国金融机构存差达9.2万亿元,即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比各项贷款多9.2万亿元。如何看待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巨额存差现象?
所谓存(贷)差,是指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的差额,存款大于贷款为存差,贷款大于存款是贷差。 央行21日发布的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贷存比呈稳步下降趋势,1995年开始出现存差,且逐步扩大。目前全国各地均存在存差现象。
随着存差规模不断扩大,有学者认为存差是储蓄增长相对过快、信贷增长相对过缓的表现,也有人提出存差是资金闲置和使用效率降低的反映,一些地方甚至将存差相互比较,将其视为衡量金融对地区经济支持力度的标志。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的专家说:“这些认识并未准确、客观和全面地揭示我国金融机构存差产生的真实原因。”
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认为,对总体上出现的存差现象,须从宏观和整体银行体系全局的角度入手,不能从单个或局部银行的角度观察。目前出现的存差不断扩大、贷存比逐步下降,究其原因:一是银行持有非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总量不断增长。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有价证券及投资占资金运用比仅5.7%,2005年已达26.1%。银行购买债券与发放贷款具有相同效果,会派生出等量存款,存差因此加大,贷存比下降;二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与核销力度加大。截至2005年末,至少有数万亿的贷款被剥离、核销或实行债转股;三是金融体系外汇资产增长较快;四是现金需求增长趋缓,流通中现金对存差扩大的抑制作用不断减弱,这也构成存差较快增长的原因。
据分析,我国金融机构存差的扩大是银行体系资产多元化的必然反映,符合我国金融发展和市场化的总体进程,也与特定阶段金融管理与银行改革措施有关。
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指出,影响一个地区存差或贷存比的因素更加多样和复杂。不能简单将地区存差成因归结为某一类因素起作用,更不能简单利用存差来判断金融对地区经济的支持状况。
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认为,存差不等于银行资金闲置,存差与金融机构流动性之间也不存在必然联系,通过多发放贷款和引导居民增加消费的方式并不会减少存差。地方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根本途径,是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而不是试图通过其他方式人为调控存差和贷存比。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张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