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上午,中央党校校园内格外安静,浅褐色的综合楼四周拉上了警戒线,东北角站岗的一名武警目光紧紧地注视着入口。
凭一张绿色的入会通知,28名中央党校研究人员陆续进入一楼的综合厅,此前他们被通知进入会场不准带包,不准带录音、摄像器材。
10分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面带微笑出现在会场上。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经历7天的学习后,在这里举行结班式。
参加研讨班的都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书记、省(市)长,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军队各大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上午9时,温家宝开始了50分钟的讲话。他先脱稿谈了他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感想,随后他分别论及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内涵、原则等。
“在两会之前举办这样一个研讨班,有利于首先在高层干部中统一思想,加大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力度。”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虎林教授说。
两会预热
新农村问题是今年两会热点议题
此前的2月14日上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8时55分,身着黑色西装、红色领带的胡锦涛第一个从休息室走进会场。
9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有8人都出席了开班式。
主席台下,会场分为三块:约200名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坐在中间,西边是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东边是中央党校的旁听人员。这次开班式,中央党校共有7个教研部获准旁听,每部4人。
“我记了10页的笔记。”一名参加了开幕式的人士回忆,当时胡锦涛发表了长达100分钟的讲话。
这是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第七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究)班。1999年1月中共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在中央党校举办之后,除了2002年,中央每年都举办一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究)班,针对的都是国家、社会当时最主要的问题。
而举行研讨班的时间一般都在全国“两会”之前,新农村问题也是本次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研讨班到会的政治局常委人数超过往年,2004年开班式是曾庆红和黄菊参加的,参加2005年开班式的有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本次开班式则有8人参加。
根本之策
三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我国城乡差距越拉越大,1984年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比例是1.84∶1,1994年是2.86∶1,到2005年则是3.22∶1。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天义说,研讨班举行期间,一些最新数字在与会者中进行了传达,这些数字充分说明目前建设新农村的必要性。
“我曾给中南海的领导们讲,全国不才7000多万台电视,两三千万台冰箱吗?可中国有13亿人口啊,问题在于70%的农民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有效需求不足,买不起。城乡差别太大了。”三农问题专家陆学艺说。
他认为,中国目前主要有两大矛盾,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二就是城乡矛盾不协调,“三农问题现在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解决好了三农问题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建设好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条件已备
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开这样的研讨班,说明有些同志的思想认识还不完全统一。”旁听了开班式的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东京教授说,研讨班的任务之一也是统一大家在建设新农村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王东京认为,这次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过去也是不一样的,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条件。这种条件下,大部分事务要交由市场去调节,政府要做的就是公共财政要覆盖到农村,公共服务要延伸到农村。目前看来,这一块做得还不够。
一些专家进行调研时注意到,在取消农业税后,一些地方以财力不足为由,在投入农村建设上积极性不够。
但是,此次研讨班传达出的信息是,建设新农村目前已经具备了相当条件,胡锦涛在开班式上指出了我国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具备的条件:总体上讲我们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不止是农口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一位与会人员记录下了胡锦涛这样的讲话:“解决好三农问题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是不够的。”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这又在指导思想上与以前不一样了。”王天义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通过城乡互动来建设新农村,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城市是城市、农村是农村的建设办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前脱离农村建设了城市,现在认为也可以就农村建设农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农业本身是难以让农民富裕起来的。”
“此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研讨班传递出的一个信号是,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的工作安排,不再像以前那样,被认为只是农林水利等涉农部门的事情。”张虎林说。
(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