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吸尘器般的个头,坦克履带一样的“双脚”,脑顶高清晰摄像头,两侧长着八盏远照灯……昨天上午,怪模怪样的管道机器人在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一露面,好奇的人们呼啦啦地就围了过来。
小机器人学名管道探测仪,是本市开展地下排水管线普查端出的“秘密武器”。
九点半,机器人被维修人员抬到了污水井盖所在的辅路上。它身后三条又粗又长的“尾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有一根是钢筋,用来牵引井下作业的机器人。另外两根是与地面作业车联着,用来传输图像和数据。”市排水集团的工作人员轩永利告诉记者。
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维修人员开始忙碌起来:有的在排水井周围拉起警戒线、疏导车辆和行人;有的正在调试仪器,准备接受机器人下井后传回的图像和数据……机器人也没闲着,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在排水井边做着准备活动,不时扭动着“脖子”。轩永利说:“机器人头部的摄像头能自如旋转270度,排水管线内的情况绝对看得一清二楚。”
维修人员开始用一根长杆将“小家伙”从井口送进了7米深的地下管道。记者赶忙跑进了工作车观看机器人回传数据。黑白图像非常清晰,只见八盏远光灯将黑黢黢的管道照得光亮通透,机器人良好的“视力”也因此得到了发挥。它左顾右盼,正 着污水前行。“管道内流水通畅,管壁没有破损,数据传输正常,管道直径1.2米……”守在屏幕前的工作人员通过耳麦,不断汇报着机器人传回的管道内情况。
这段人工很难完成的检测任务,“机器人”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污水管线的直径、污水流量、流速等数据一目了然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从现场采集的图像和各项检测参数初步分析看,此段管道结构状况良好,没有堵塞现象,水流正常,有毒有害气体不超标,满足使用功能。
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机器人检测管道准确度高,误差小,直观快捷,便于操作,而不需下井作业还保障了人身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已普遍采用。通过拆卸,它可以在不同大小的管道中作业,小到盘子粗细,大到行车驶船的管道都能大显身手。
“别看机器人个小,可身价在百万元呢。”轩永利透露,排水集团年内还将斥资3000万元,从美国购买8个更先进的、可修补管道壁的机器人助阵。本报记者刘宇鑫
昨天,本市污水管线检测首次用上“机器人”。在西城区太平桥大街的污水管线检测现场,工作人员将吸尘器大小的“机器人”从污水井放入,“机器人”自动前行,将管线情况准确地显现在地面操控人员的电脑屏幕上。本报记者李继辉摄
网络编辑:刘春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