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西江古村已破败不堪,清代保存至今的李氏宗祠也不复当年的辉煌。 本报记者 彭桐 摄
海口晚报网2月22日讯(记者彭桐)抢救古村古街古屋!地名不当改变远离民心!濒危文物古迹亟须抢救!众多政协委员提案建议保护我市历史文化,尽快出台文物保护规划,以打造文化海口新形象,让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
多少古村淹没荒草中
政协委员张慧君对我市部分古村进行实地调研后惊讶地发现:有1030多年历史的府城镇潭谢村,是个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村里最具代表性的古迹,刻载着约束村民言行的村规民约的三块禁碑,其中的一块被从上面三分之二处截断,被截断的部分凄惨地躺在禁碑旁;新坡镇文山村被誉为古琼州四大文化古村,村里刻有“明正德赐进士弟,原任工部郎中周宗本”的牌坊匾,现丢弃在村宣传文化室前的草地上,明正统甲子举人周昇“毓秀坊”牌坊底座与斜柱,堆积在小卖部与井台旁,大柱、坊墩、坊梁、顶盖以及众多的碑匾,多用来铺路修桥、垫阶做凳、垒台砌圈上。
此外,已有700多年历史的我市过港村,清代首富住宅——张家大院巷道北墙上,立有的一块海南科举时代惟一的探花、清嘉庆殿试一甲第三名张岳崧恭录乾隆御笔联,被一根电线杆从中劈开,大宅院只有一进仍保存完好。海口民间罕见的一间古建筑物——陈氏宗祠,仅存的一进老屋苟“活”着,默默地躺在原址路边的当年两广总督监造的古渡口牌坊,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
张慧君说,海口古村(街)在呻吟,被破坏的古迹在哭泣。
多少历史地名被更改
随着琼山、海口两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顺利实施,海口城乡面积骤然扩大了近10倍,地名问题日趋突出。如疏港大道改为丘海大道,先烈路改为秀华路,五公后路改为流芳路等等。政协委员张昆荣认为,这些路名的改变,使海口的历史断了线。总的来看,地名改变已远离历史、远离了民众。其实,地名反映了一个地方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用行政命令式强行改变地名的做法,往往割断了历史、割断了传统。如“流芳路”原为五公后路,位于五公祠旁。五公本为封建王朝流放、发配到海南的贬谪官员,来到海南不改其志,致力于海南文化教育事业,有功于海南人民,受到海南人民的敬仰和祭祀,因而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他们。再如秀英先烈路是因华南公路修建烈士纪念碑立于海榆中线零公里处,先列路临近其旁而得名。后因秀英大道扩建将该纪念碑迁至海榆中线10公里处,便改先烈路为秀华路,实在有悖历史。
张昆荣在提案中建议尽量沿用和恢复原有地名,保持历史、民俗、传统的连续性,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传承性。道路命名应征求多方意见,尽可能公开征求广大市民、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使海口地名真正体现海口的地方特色。
多少文物古迹须抢修
据政协海口市教文卫委员会调查,我市现有文物古迹6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8处,市级46处。除近年来省市重点修缮的部分文物点外,现在急需抢修的文物点有5处。
一是邱浚墓公园的建设。该文物点是国家级文保单位,经省市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视察呼吁,总体规划已经出台,但至今尚未落实。
二是府城鼓楼抢修。府城鼓楼建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属省级文保单位,是海口市悠久历史的见证。现墙体开裂,楼顶倒塌,文明楼被个人占用,保护区内20米周边全是民房挤占,再不修缮保护,就将消失。
三是琼山文庙的维修与扩建。琼山文庙建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属市级文保单位。该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庙外观须维修,内容须充实,可打造成文人墨客景仰拜谒之地。
四是府城古城墙保护。府城古城墙是我市惟一现存的城墙建筑,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是海口建州置府的历史见证。由于大部分城墙已倒塌,现残存于草芽巷、培龙市场一带的墙体尚为完整,但已被人为挤占盖房及市场占用为临时铺面,遭到了严重破坏。
五是海口天后宫应尽快收回加以保护。位于中山路的天后宫,始建于元朝,占地1200㎡,是目前我市规模最宏大,建筑最奇特,保存最完好的元代古庙宇,是海口难得的文物资源,属市级文保单位。可惜于2000年因商贸企业改制,以90万元人民币变现抵扣给企业职工,变为私人财产,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省市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视察发出呼吁,海口市民也纷纷投书反映,甚至投诉到中央,但至今仍面貌依旧。文物点变成私人商业仓库,堆满易燃商品,火灾隐患严重,一旦失火,天后宫将荡然无存。
政协海口市教文卫委员会在提案中认为,我市正着手历史文化名城更名申报,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是申报评审的重要依据,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海口市政协已于2003、2004、2005年连续三年对我市的文物古迹保护开展视察和调研,发出强烈呼吁。该委员会建议,尽快出台海口市文物保护规划,划拨专项资金抢救和保护濒危文物。(来源:海口晚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