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2005年4月5日,昔日在街头擦鞋的克丽努尔(前左)在乌鲁木齐市第二十八小学和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他的学杂费由当地教育部门全部免除。
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核心提示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
连续出台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着眼点不仅在于解决农民的生计,更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方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
生产发展 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为这句话作了响亮的“注脚”:
“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上述“三个高于”,表示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据财政部公布的数字,“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达1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7%,是改革开放以来投入增加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较大幅度增加投入使“三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较好地得到落实,农民直接受益的程度大大提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工夫。
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新农村建设诸多“看得见”的利好政策和实惠值得期待:
今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从今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今年国家还将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发挥现有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生活宽裕
“四管齐下”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文件确定,将通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及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四管齐下”解决增收难题。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不久前表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去年在较高起点上又实现6%左右的增长,农民收入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但是同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难度较大:稳定粮价的难度加大,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下降态势,影响农民收入。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农民外出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就业稳定性较弱。
部分经济界人士提出,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此外,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
针对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有关人士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同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
直补方面,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主产区今年要将种粮直补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
扶贫方面,重点是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国务院扶贫办有关人士还表示,将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同时,继续动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沿海发达地区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
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不来虚的
新华社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一些基层干部谈起新农村建设,便津津乐道于村庄建设外观的整齐划一,有的地方把为农民建了几座楼房别墅说成是“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但记者目睹到种粮农民往没有电梯的自家楼上搬粮食的窘况,如此“楼房化”,被当地农民斥为“面子工程”。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这样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远不是个例。
近日,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因此,“来不得半点形式主义和‘虚’的东西,这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有明确要求!”
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农业部这位负责人说,上述“五要、五不要”应当成为下一步行动的箴言和警诫。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让现代流通业进农村
“今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感觉衣食住行很不方便,连个大点的商店也没有!”张先生这样向记者谈起他沂蒙山区农村的家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这有望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的现状,让现代流通业走进农村。
民以食为天,但农村食品经营、餐饮场所卫生条件远不如城市。据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办公室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00多万个食品生产单位约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绝大多数食品经营户没有履行商品进货验收登记和索票索证制度,一些地方的假冒伪劣产品盛行。
针对农村市场流通不畅、市场体制不充分等问题,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要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