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十一五”能源建设项目将为威海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丛树国 摄)能源强市,将成为威海城市建设的又一大亮点。(丛树国 摄)
新动力 新格局 新形象
———解读“十一五”威海能源产业的规划蓝图(下)
每天傍晚,都是经区海埠村村民宋文平最企盼的时刻。
这时,位于村头的华能电厂下班,工人们鱼贯而出,来到厂门口海埠村大街上,开始了他们晚上的休闲消费生活。宋文平在街上开了一家商店,自然也开始忙碌起来。
“来一盒红将军!”进出商店的人多起来。
“一般,晚上的生意最好!”宋文平说。
上世纪90年代,华能威海电厂在海埠村建成后,给当地村民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许多村民都像宋文平一样,开起了百货店和小餐馆,搞起了服务业。
据海埠村村支书邵茂义介绍,华能电厂在家门口落户,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实惠。现在,海埠村村民在电厂周围开了大约有四五十家商店和餐馆,有100多个村民被电厂吸纳就业,电厂还免费给村里供应暖气。“还有村里的房地产开发、升值,民房租赁升温,交通及服务业繁荣等等,这些无形的东西就更没法用数字计算出来了。”
受益的岂止是海埠村。华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威海的供电紧缺状况。这个始建于1991年的山东电力重点项目,一期工程总装机规模为25万千瓦;1996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又新上了二期工程,增加了6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目前,华能威海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85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规模的2/3。近年来,华能电厂每年的发电量都接近45亿千瓦时以上,占到全市总发电量的近3/4,是我市电力供应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一个能源大项目就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当我们放眼“十一五”,展望我市即将实施的7个能源建设项目,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建设项目的落地生根,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收益。
借力助推城市经济
其实,“十一五”期间的能源建设项目对于当地村镇的影响,只是其巨大辐射带动力的一个极小的方面,更多的影响还在于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正如市发改委副主任王逢洋所说,“十一五”时期的能源建设项目能够有效地为威海的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和税收。
首先是保障作用。据有关人士介绍,根据目前威海的电力生产和消费状况,如果不再新上电源建设项目,到2008年,威海可能出现用电缺口。
市统计局刚刚发布的《威海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也表明,2005年,全市发电量为67.27亿千瓦时,增长6%;实际用电量为55.18亿千瓦时,增长16.5%。
也就是说,目前,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比电力生产的速度高10个百分点。依照这样的增速差别,在不上新的电力项目的前提下,2007年,威海的电力生产量和消费量将持平;2008年,将会出现约6亿千瓦时的用电缺口。
一份公开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0.3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容量的电厂15座,总装机容量为122.95万千瓦。据粗略估计,到2008年,装机规模上大约有10万千瓦左右的缺口。
“‘十一五’规划里,刚好有两个同步跟进的风电项目,即国华威海风电项目和华能威海风电项目,和四个小热电联产项目,恰好可以弥补可能将要出现的电力缺口,保障我市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正常运转。”市发改委工业科科长冷友说。
蓝图中的能源大项目建设,对威海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据了解,按照“十一五”规划,威海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后五年要累计达到3000亿元。而这期间能源领域里的众多大项目,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据计算,在未来,这些项目至少可为威海增加1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其规模相当于目前威海市所有电厂装机规模之和的12倍,相当于目前山东全省所有发电企业装机规模之和的1/2;在资金投入上,“十一五”能源建设项目至少需要投入1200亿元,其规模相当于2005年威海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2倍左右,相当于威海“十五”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2/3。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对我市经济和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
“十一五”期间,这些大的能源建设项目若能按照计划如期推进,其相应的资金跟进将达数百亿元,会占到我市整个“十一五”固定资产投资规划量的一成,甚至更多。
“而且,能源建设属于基础产业领域,在不少环节上都是劳动密集型岗位,能为社会带来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冷友表示。
另外,将来,这些“巨无霸”电力企业建成并网发电后,还将为威海带来巨大的税收。这一点,华能威海电厂就是最好的榜样,其纳税额一直排在我市企业的前列。
提升威海城市地位
王逢洋表示,“十一五”规划中威海的能源建设规模,在全国也是少见的。尤其是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两个大型核电项目,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情,可以带来诸多品牌效应。
从当前国内各大媒体的反映来看,这些能源建设项目确实为威海吸引了不少“眼球”,有助于提升我市的城市品牌和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届时,“能源”有可能继“环境”、“开放”、“科技和人才”之后,成为威海城市建设的第四张牌。
其实,仔细审视“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可以发现,它并不仅仅是为了助推经济发展,还有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定位相融合的目的。“以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为主体,可以看作是进行融合的一次尝试。它预示着威海进行能源建设时,并没有放弃城市现有的比较优势:环境。”
此前,市发改委在《威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曾提出过,要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独特的风能、海域、地质、地貌优势,继续做好协调服务,积极推进一批重大能源建设项目,将威海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清洁能源强市。
据预测,按照山东经济发展规划,到2010年,山东的电力供应需要达到5000万千瓦才能不会出现电力短缺,但目前山东只有3000多万千瓦的供电能力。显然,如果威海的“十一五”能源发展蓝图能够实现的话,借助于“清洁能源强市”城市品牌,威海在整个山东半岛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本报记者郭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