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昨天,必将成为南京科技创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白发苍苍的两院院士来了,意气风发的企业家来了,全市科技创业的精英们来了,他们会聚到这里——人民大会堂,参加南京历史上首次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作为南京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力军,他们为这一天,为南京“十五”科技创新的成就,为未来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蓝图而兴奋、而自豪。
现场目击:市委书记亲自当“迎宾”
上午8点50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西门,刚刚看完《科技南京,创新之都》电视短片的35位两院院士,陆续走进人民大会堂,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市委书记罗志军亲自站在门口当起了“迎宾”:“您好,请这边走!”、“大会一会就开始了,请您在主席台就座”……看到年纪大的院士,罗志军还热情地迎上去,搀扶着走上台阶。当35位院士在主席台就座后,会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介绍完所有就座的院士后,长江路小学的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主席台给院士们献花。会议结束后,罗志军又一一将院士们送出会场,和他们握手道别。院士们都表示,他们将不遗余力地发挥出自己的“热量”,为南京的自主创新再添上“一把火”。
感受:“南京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决心有对策有办法”
会前,在汉府饭店休息厅,两院院士观看了南京“十五”期间技术创新成果的短片《科技南京,创新之都》时,坐在最后一排、满头白发的中科院院士张直中特别引人注目,89岁高龄的他是昨天出席大会的35名两院院士中最年长的一位。“南京对科技的重视当然比以前要高得多,对院士也很重视。”张老告诉记者,他1951年就开始从事雷达的研究工作,转眼5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在做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主要是用于固定或移动目标的成像,希望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南京的自主创新做贡献。”今年66岁的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教授在昨天的大会上被安排在主席台第一排的位置,记者发现,顾老和坐在旁边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家宝不时交换着意见,“我告诉他,参加今天的会感到很高兴”,在会后接受采访时,顾院士说,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后,南京在全省第一个召开自主创新大会,这是一个率先。南京市委、市政府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决心有对策也有办法,这对从事教学科研的高校工作者来说,既是激励也是启发,必将激发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研究开发和参与全市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顾院士告诉记者,作为工科院校,东南大学的科研领域与国民经济结合很紧密,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在电子信息、自动化、建筑等学科资源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加强主校区、浦口、江宁新校区和南京区域发展之间的联动,把科技成果做好,积极促进成果转化,为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多做贡献。
感言:“南大在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上要主动贴上去”
昨天,两院院士、专家学者成为会场的“明星”,不少记者在会场都抓紧机会“逮”着他们采访。一看到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洪银兴,记者便将他堵在门口请他谈感受。南京大学拥有院士30名,仅排在北大和清华之后,而在南京市举办的多场科技成果发布会上,南京大学也总是风头最健,对此,洪银兴表示:“院士多,说明进行原始自主创新的基础好,科技成果多,这也是自主创新迈出的一小步,关键还是要把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简单说,就是需要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一个孵化的平台。”洪银兴还兴致勃勃地和记者聊起了南大最近刚刚研发成功的几个科研项目,如可以将红绿黄三元色合成白色的激光、使画面活灵活现的立体电视等等。洪银兴表示,今后,高校在自主创新的主战场上要主动贴上去,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弥补高校研发和企业需要之间的断层。
建言:要根据新需求进行创新
被安排在主席台第一排就座的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昨天显得十分激动:“我注意到,罗书记的讲话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加强产学研的沟通,这就是让科研单位了解企业的需求,让企业能够了解科研单位的情况。”朱兆良透露,他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氮肥循环的一个重大项目,用来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了,就会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需要。发展越是向前,我们面对的问题和需求就越多,而且没有现成的成果可以拿来,要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会议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工程专家张光义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期间,南京要进行技术创新,重要的一点是要摸清新需求进行创新。创新会有风险,南京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普宣传,让更多的人投身科技,投身创新。南京日报记者 毛庆 解悦 刘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