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牌杂志《大众电影》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伴随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而风靡半个多世纪。作为新中国第一本大众娱乐杂志,时至今日,《大众电影》已出版680多期,总发行量达到3亿多册,仍是许多单位、图书馆和上了岁数的老影迷征订的首选影视刊物。 若说电影是流动的画面,那么《大众电影》则是凝固的画面。它真实地反映了新中国电影事业从黑白到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直至数字化,波澜壮阔、充满艰辛的历程。
兴盛往昔
发行量曾经高达960万册
《大众电影》于1950年6月1日创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到1981年和1982年时,《大众电影》最高的发行量曾达到960万册,每次出刊都会引得热心读者排长队购买。当时美国的记者表示,《大众电影》真了不起,发行量超过了美国的《读者文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单语种杂志。
云集所有电影界专家
《大众电影》在鼎盛时期,云集了国内电影界所有的专家、学者以及电影人。“组稿非常容易,研究美国电影的、研究法国电影的、研究俄国电影的专家学者们,都是国内的精英。那时,叫大家来为一部电影开个座谈会真是家常便饭的事。”《大众电影》现任执行主编侯立军告诉记者。
据侯立军回忆,当时全国各地的电影送到北京来,都得经过两个关口。一是在电影局放映,获得放映许可;另外就是在《大众电影》杂志社的楼里放映,获取专家和学者的评价。
设立《大众电影》百花奖
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大众电影》设立观众投票产生的百花奖。首先,根据当年中国国产电影发行放映情况,提出候选名单,然后刊发选票,组织读者、观众投票。
首届电影“百花奖”的评选活动,选票随《大众电影》发送,当时,观众反响热烈,投票踊跃,有11.7万人参加了评选。一时间,洛阳纸贵,《大众电影》到处脱销。
《大众电影》兴起收藏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中国创刊时间最早、最具群众性和影响力的通俗电影刊物,《大众电影》的收藏价值、投资价值已随时间推移而与日俱增。
一股《大众电影》收藏热正在悄然兴起,尤其是“文革”前的306期《大众电影》历经数十年各类政治运动,烧撕损耗,存世的已寥寥无几。现存的这些杂志每期都成了劫后余生、大难不死的珍稀版本,具有极高的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
读者调查
读者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
记者在北京的社区、影院和报刊亭对《大众电影》的60名有效读者(订阅或者购买《大众电影》的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专家解读
传统路线不适合年轻读者口味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尹鸿认为,传统的运营模式是导致《大众电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主要原因。“《大众电影》是一本老读者陪伴着走过来的杂志,走的是传统路线,不管是它的电影介绍、电影评论,还是它的语言形式,都不大适合现在年轻读者的口味。同时,《大众电影》又不敢丢掉老读者。加上自身改革在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够,就难免处境比较困难。”
谈及《大众电影》的出路,尹鸿说首先它得找到投资者:“要做一本具有权威性的专业电影杂志,至少得利用好行业广告和行业资讯。”其次是必须改变经营方式,走专业杂志的运营途径。此外,尹鸿还认为,《大众电影》的作者应当年轻化:“毕竟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年轻人的事情。”
衰落现状
发行量只有10万册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