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09 15:56:12) 来源:新华访谈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网和上海东方卫视联合制作的这期新华访谈。3月9日下午,我们邀请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领导小组的组长周和平同志和全国政协委员、舞蹈表演艺术家、中国民间保护工程专家委员副主任资华筠做客新华网,就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网友进行交流。
[访谈实录节选]
经济转型期间脆弱的民间文化需要保护
·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网友开始通过网络提了一些问题,有一位JUSTSOSO的网友说我们不知道以前文物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指的是什么?资老师可以具体举例?您能举例,比方说长城这个文物我们大家很清楚,要保护民族民间的问题是什么? (15:15)
· [资华筠]:我试着来回答。 刚才周部长对文化的定义说的很清楚,就是在相对的历史时期内,相对聚居的人群自然传延的。我理解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以不同载体呈现的,从非物质这个角度说,比如说音乐、舞蹈、民俗,各种手工艺品的工艺,还有长期人们所习惯的那些生活方式,我自己由于研究舞蹈的舞种和环境的生存发展而注意到文化的生态研究。 (15:17)
· [资华筠]:我们目前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为什么又格外地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在经济转型期和市场经济非常迅猛往前发展的时候,那些民族民间自然传延的文化既有根深的本质又有它脆弱的特点,我是搞舞蹈的,大家谈到民族舞蹈的时候,可以想象到杨丽萍的孔雀舞。在历史发展中比如说祭祀、生殖崇拜等等以各种的载体出现,它可能是音乐可能是舞蹈,可能是某一种民俗。 (15:18)
· [资华筠]:这些东西在现实的现代化进程中,有些可能由于不适应社会而自然地淘汰了,有些则是人为的摧残的。我作为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人来说,我迫切希望政府启动工程。这不是一个形象工程,是一个从根上加以保护的大事业。就像自然一样,它非常怕黄河断流,我们非常怕精神植被被摧残,人在不经意间就把很多的自然植被破坏了,我们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也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把人类很多的精神植被破坏了,它对于艺术家来说,是艺术家的根,是他们研究的资源,这部分东西的宝贵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需要引起注意。 (15:20)
保护民间文化,一定要剔除封建糟粕
· [一夜之求945]:他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不会保护了封建迷信吧? (15:43)
· [资华筠]:谈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大家都有共识,究竟保护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重点保护对象,要有严格的标准,绝对不是说把一切都保护下来,比如过去佤族人有一种古祭祀,解放前,这种祭祀还有一个习惯,选定你作为牺牲品,他还觉得挺光荣,佤族可能有很多的舞蹈跟这个古祭祀有联系,它的感染力今天可能还要延续下去,并不等于一定要保护这个祭祀活动。所以,需要通过科学的界定来明确保护的对象。 (15:45)
· [资华筠]:另外要倡导开发。旅游是文化保护的最大的杀手,我是不大同意这个观点,但是确有这个现象,在开发旅游的时候,有一定的文化被破坏了。再一个是保护传人,有一些只留下记忆,利用科技的手段录音录下来放在博物馆,只是作为一种人类的记忆。 (15:45)
· [周和平]:对于传统的文化原封的保存下来,作为历史记忆,但是其中的糟粕要剔除。所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决不会保护封建的腐朽的糟粕,而是保护精华,使我们民族的文化更加的光荣灿烂。 (15:47)
网友呼吁:中秋、端午列为法定节日
· [主持人]:比较搞笑的提法,叫江流的网民在这里强烈的呼吁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东西,强烈的要求是不是把中秋和端午确定为法定节日? (15:53)
· [周和平]:两会的代表也提出把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作为法定的节日,这些节日有它的内涵,它是适合于中国农耕特点的,有些是跟节气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九九歌一样。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非常有文化内涵的,比如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7月7日是中国的情人节,中国的节日除了现在规定的法定的假日以外,这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有一些节日,虽然没有规定,比如说情人节,我就看到鲜花都卖光了,一支玫瑰花卖到很贵的价钱,比如说圣诞节,中国过圣诞节的人不一定是信仰基督和耶稣的,但是他过的热情也非常高。 (15:54)
· [资华筠]:这实际上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中国这一代人的影响,这个事我觉得应该引起重视,我们传统的民俗节日是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内涵,这些节日作不作法定假日应该考虑,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实际上也是传统文化教化的一种形式。 (15:54)
中央财政拨款支持保护工程
· [主持人]:网友小资色拉问,政府在保护工程准备投多少钱?刚才说有这么多项目,大家都知道,如果政府给钱好多地方就比较踊跃一点,资金是怎么筹集的? (15:39)
· [周和平]:这个工程从2003年开始,前期主要做一些调研和规划的工作,当时是需要小钱,当年政府投入500万的资金,从今年开始,应该说国家财政专门拿出钱来,正式进入项目,今年准备拿出2千万来支持这个项目,但是随着工作的开展,中央财政还会有更多的支持,但是这项工作是全民族的事,是整个国家的事,我们提出的总体的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要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同时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来进行本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因此这个钱还不能说光中央财政投入,将来可能各级财政都要有投入。 (15:40)
· [周和平]:同时也非常欢迎社会上的一些资金支持,社会上的一些有识之士投入资金,投入精力或者是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来献计献策,共同把这项工程做好。 (15:41)
合理的经营和发展促进民间文化的保护
· [仙客来99]:他到韩国参观,参观了一个民俗村,咱们国家有没有民俗村,国外的方法是不是给咱们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帮助? (15:48)
· [资华筠]:我国也有民俗村,比如说深圳的,那里很健康,但还不是我们说的原始意义上的保护,湘西有一个州长,利用一个苗王的寨见了苗族博物馆,那里面有苗舞,还有属于祭祀的上刀山等等,也有一些人在传衍,虽然没叫民俗村,叫苗族博物馆,但是跟民俗村差不多。还有一个作者现在是企业家的,他也有志于做保护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区,我跟他交流了很多的意见,社会上的很多有识之士在做。现在我们在全国各地叫所谓的旅游村和民俗村的很多,但大都是把芳香的艺术变成了劣质的香水味,,也打着民俗村这个旗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15:49)
· [主持人]:这里面涉及到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经营是不是有可能对它有促进作用。你刚才提了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旅游对民俗到底是保护还是破坏,这个地方如果谁都不去,相对来讲它会更原汁原味的味道,如果那个地方一年去了好多人,到底是看了民俗,还是里面的人学外面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开发方式是不是跟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15:49)
· [周和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很多濒危的东西需要马上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进行保护,后两句话就是刚才谈的那个问题,对这些民族民间的文化怎么样合理的利用、适度的开发问题,对精华也有发展的问题。我们根本的方针是这么确定的,跟文物保护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后4个字不一样,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更强调继承和发展,文物很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以有形的载体来体现的,因此他的加强管理比较重要。 (15:50)
· [资华筠]:我也有一个认识上的提高,原来我们比较强调原生,生怕他走样,也提出让一些人牺牲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我下了乡以后看到人们比较苦的,为什么我们不住茅草房。我接触到一些传人,比如说建苗寨的人一个是打溜子等等,如果从老祖宗来看,它不是原生形态,但是他本身发展了,这种形态是既继承又发展,现在这位老艺人已经62岁了。我跟他聊了以后,他都流眼泪,他觉得他这个东西很珍贵,他发展的方向对。 (15:52)
· [资华筠]:我觉得全国各地肯定有这一类,所以刚才谈到继承和发展是这么样的关系,而不是艺术家强加给他们的,也不是商人利用他们某一点的东西。 (15:52)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