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大代表在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2004年,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功地推动国民经济实现了既快又好的发展。代表们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还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去年,我国粮食一举扭转多年产量下降的格局,粮食价格回稳,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大好局面,对稳定全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疑是宏观调控的得意之笔。但是,现实提醒我们: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没有明显提高,粮食进一步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难度还很大。
去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画出了一条跌宕的曲线:从一季度增长43%,回落到全年增长25.8%。虽然总量扩张稍见缓解,然而反弹压力依然强劲。更为任重道远的是,投资结构未见明显改善,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模式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看,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7万亿元,在建总规模约为20万亿元,为历史较高水平。12月份又新开工项目2万多个。从行业投资结构上看,工业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投资规模较大的同时,又出现一些地方和企业违规开工建设电站等新的盲目投资问题。投资需求膨胀造成煤电油运紧张,煤电油运紧张又会引发一些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
谈到煤电油运,可能是宏观调控面对的最现实最紧迫、也是老百姓感触最深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确实很高,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喜中有忧。2003年,按现行汇价计算,我国GDP占世界的4%,但是消耗的原油占世界的7.4%,煤炭占31%,铁矿占30%,钢材占27%,氧化铝占25%,水泥占40%。从目前情况看,煤电油运仍然绷得较紧,煤炭紧张的矛盾尤为突出。对资源的制约,短期看,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使绷得过紧的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得以缓解;长期看,也要通过宏观调控进行结构调整,改变我国经济发展过多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今年经济发展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时,把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列在首位。无论是从当前经济运行实际情况看,还是从着眼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看,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者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调控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朱剑红)
《人民日报》 2005年03月10 日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