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去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
代表、委员们还记得一年前的形势,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粮食供求关系趋紧,投资急剧膨胀,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如果这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发展下去,经济发展可能会出现大起大落。
加强“三农”工作,清理违规项目,严把信贷、土地闸门,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各项改革……中央果断及时地采取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有效防止了局部性矛盾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使中国经济快车关山重越,稳步前行。
人们总是从解决实践的难题中总结经验、增长见识,不断开辟前进道路的。宏观调控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数量的增长,但经济发展绝不等同于数量的增长,那种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换取GDP高增长的道路再也不能走了。认识统一,才能心心相通。来自东西南北的议案提案今年都在传送一个理念:要总量更要质量,要速度更要效益。事实证明,宏观调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深化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这种思想上的收获,比看得见的成就更有意义,也更为宝贵。
许多代表、委员认为,宏观调控的成效仅仅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痼疾却有着长期性和复杂性,调控还处在重要关口,调控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继续增收有难度,投资冲动依然强烈,缺电缺煤相当普遍,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消费需求仍较乏力,就业难题亟待破解,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并未消除……这些都说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不动摇、不放松。倘若再反复,那意味着我们将耗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成本。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宏观调控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有的代表、委员由衷地感到,宏观调控并非应急之策,而是长久之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宏观调控,对个体和局部而言,或许会有短期的阵痛;但对整体和全局而言,则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长期保证。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矛盾、有问题并不奇怪。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对问题和矛盾的症结有清醒的认识,找到破解矛盾和问题的有效之策。一年多的宏观调控使我们认识到,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够驾驭经济建设的航船又快又好的前进。
《人民日报》2005年3月5日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