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很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大国。而目前粗放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严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满足这一目标要求的自然资源储备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源资源将难以维续,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为实现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决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得到协调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树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的理念,正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扭转防治思路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应对入世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为使我国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使循环经济有一个更快的发展,建议逐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应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予以倾科;政府有必要设置专门的部门负责指导和协调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实行。
第二,加快建设环境产业市场,发挥市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
对现有的环境法规的可操作性重新审视,以确保它们能对环境产业的开拓和发展起到应有的驱动作用;建立“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模式。大力发展生产活动源头无废或少废产业市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和多元化经营市场;绿色产品和绿色消费市场;相关科技产品市场。
第三,加快相关理论和科技发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下述相关科技理论和项目应该成为研究人员加快研究,政府加大投入的重要方向:节约能耗和物耗,污染轻或无污染工艺;提高材料使用寿命,研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特别是废家电等特种废物的再生技术;开发各类预测模型,以确定经济效益与循环率、资源再生费用以及产品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研究新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间生态链的合理性及稳定性。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建立循环经济要求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以达到结合环境因素和消耗量全面和客观地评价经济状况。同时,新的GDP核算体系,应与干部考核、政府绩效挂钩,以改变用单纯的GDP取人论事,造成地方政府只关注眼前的GDP,而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视不够。
第五,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在经济、管理、环境专业高等教育中,设置循环经济相关课程;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在生活中优先使用和采购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为这些产品培养稳定市场。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其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
第七,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
对于现有的相关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中央和各级政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进行完善,政府应做到监督严格、执行有力、奖惩分明;加快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制定一部详细的《循环经济法》,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依据。通过法律法规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中国网 2005年3月9日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