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振华因松花江污染事件去职后,环保总局依然高调为政,“举一反三”,却不“明哲保身”
■环保总局屡屡发威,与其说是“提高地位”,不如说是“恢复地位”
■环保总局在挺直腰杆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现行的条块分割环保体制
■环保事关全民利益,最易达成社会共识与共赢,是进行民主法制试验的最佳领域
2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打出重拳:从即日起,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一场“环保风暴”,又从国家环保总局刮向各地。
此前的1月24日,上任不久的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披露,松花江污染事件后,环保总局已对全国沿江沿河化工企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我们要在春节后把这些企业曝光。”周生贤说。
两周之后,受周生贤委托,副局长潘岳将查处情况向媒体公布。
“但我必须再次声明,这不是来得快、去得快的‘风暴’,而是长期坚持不懈的执法行动。”2月7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潘岳表示。
这位46岁的副局长,一年之前曾代表环保总局对电力行业刮起了首次“环保风暴”,叫停了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30家特大项目,一时间被人称作“潘旋风”。
当“潘岳为官高调”的评论纷纷而至时,他叹息道,自己这样做与其说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说是“不负良心”。正常的履行职责激起这么大的反响和争议,恰恰说明在此之前,“环保”在重大决策和公共视野中缺席太久。
而此间的背景,则是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理念及“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在以前,诸如环保总局这样的“弱势部门”,潘岳这样的“个性官员”,难以出现。
无意明哲保身,不怕树敌太多
记者:2005年,环保总局做了很多事情,有声有色,但在松花江污染事故后,板子打到环保总局身上,解振华局长去职。有评论说环保总局应该吸取教训,做事不要过分高调。在很多人认为要明哲保身的时候,你们却又刮起环保风暴。做官为什么要如此另类?
潘岳:松花江事件将在中国环保史上留下永远的印迹。它证明了“环境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也宣告了中国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环境高风险的阶段,应对这一风险,成为执政者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松花江事件反映出环保系统在危机处理上有深刻的教训要吸取,例如信息披露制度与应急速度等。中央希望我们“举一反三”,我们正在这么做。但举一反三的结果不是“明哲保身”,而是继续改革,勇于战斗。
现在的这次行动完全符合国务院的要求,得到了周生贤局长的大力支持,环保总局领导班子的认识也高度一致。我不觉得自己孤单,因此也不觉得自己“另类”。
记者:你当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时,清查海外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大案;当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时,亲临现场收拾造假企业;当体改委副主任时,提出政改报告,呼吁宗教改革,得罪了不少持不同意见的同志。任环保总局副局长没多久,就提出绿色GDP和改变干部考核指标;刮环保风暴,更是直接得罪各种大利益集团。你不怕树敌太多?
潘岳:我个人的言行向来一以贯之,不会因追捧而“高调”,也不会因挫折而“低调”。至于树不树敌,我想起一句老话,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这永久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记者:但很多人为你的仕途担心。你不担心吗?
潘岳:为了国家利益,我只要有一点机会,有一点权力,就要这么干。
记者:最近两年,公众空前关注环保问题,也空前关注环保总局,这与环保总局展现的强硬形象有关。你们的腰杆突然硬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潘岳: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时候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八九十年代是实施改革开放;未来20年将是在此基础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年代。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环保是推行科学发展观的前沿阵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佳试验场,我们甘当马前卒。
记者:有没有这样一种原因:作为“弱势部门”,你们想提高自己部门的地位;作为个人,想获得良好的名声。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炒作?
潘岳:我不认为这是炒作。不管是“叫停30家”、“圆明园听证会”,还是这次的行动,我们无非是不折不扣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无非是真刀真枪地履行使命,无非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公开行政。
正常履行职责的行为为什么激起这么大的反响和争议?恰恰说明,在此之前,“环保”在重大决策和公共视野中缺席太久。因此,与其说环保总局是“提高地位”,倒不如说是“恢复地位”。
而且,这些所谓的“炒作”激起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讨论,环保从此超出了专业的小圈子,真正走向了社会公众。在圆明园听证会上,发言的人有从外地赶来的70岁退休职工,也有12岁的小孩子,他们都拿着自己搜集的资料,对讨论主题发表严肃的意见。科学发展观要得到真正落实,必然要有强大的政治动力;催生强大的政治动力,就必须要凝聚强大的社会共识。从这个意义来说,此类“炒作”就是一场普及运动,一个预热过程,一个提升阶段。
对我个人而言,坦率地说,任何一个了解中国现实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名声并不符合许多潜规则,我这样做与其说是“博得美名”,倒不如说是“不负良心”。
记者:在挺直腰杆中,你们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
潘岳:无非是地方领导干部的观念、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地方保护主义以及现行的条块分割环保体制。但一切阻力也是动力。(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