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专稿
我们的宇宙是怎样形成并演变的?在这个宇宙中人类是孤单的吗?带着这些问题,日本首颗红外天文卫星“ASTRO-F”于当地时间22日凌晨在南部的鹿儿岛县升空。
这是日本在一个月内成功发射的第三颗卫星,日本媒体因此认为其航天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探查1000万个星系
当地时间22日6时28分,日本鹿儿岛县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在朝霞映照下发出橙色光芒的“M-5”型火箭呼啸着直入云霄,留下一条长长的白色轨迹。
火箭发射22分钟后,根据卫星传回地面的数据,“ASTRO-F”卫星与火箭分离。之后,卫星进入距离地面745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并将以每圈100分钟的速度沿这条轨道运行。
日本共同社报道称,出于对揭开宇宙之谜、照亮未来的期待,新的卫星被命名为“明”。
“ASTRO-F”原定21日凌晨发射,但因降雨被迫推迟。该卫星长和宽约为2米,高近4米,重约952公斤。
卫星将探索星系的起源和演变,利用红外线波可以穿透宇宙尘埃的特点,承担研究恒星从诞生到灭亡的全过程、寻找神秘的褐矮星和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太阳系外行星系等任务。日本宇航机构希望它能够对1000万个星系进行探查。
“ASTRO-F”每半年就可以将整个天空一览无余,也可以对特定天体进行定向观测,其观测生涯预计约为550天。
任务分为三个阶段
“ASTRO-F”正在为执行描绘太空图的任务做好最后准备。两周内,“ASTRO-F”将在距离地面745公里的极地轨道飞行,接着在那里完成2个月时间的系统运算与性能测试。
经过“热身”后,“ASTRO-F”将在半年时间内观测整个天空。在之后的10个月里,卫星将对数千被选中目标做精密监测,科研人员则可长时间观测太空中的特定目标。
之后进入第二阶段,直到用来冷却卫星望远镜的液态氦损耗完———望远镜只能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几度进行工作。然后进入第三阶段,通过红外照相机在精确的红外波长范围内监测被选的太空目标。
“ASTRO-F”比1983年由英国、美国和荷兰发射的首颗红外天文卫星灵敏度更高、空间分辨率更大、波长覆盖区域更广。
“日本宇宙开发步入轨道”
这是5天内日本发射的第二枚火箭,也是继连续成功发射了两枚H-2A型火箭之后,日本在一个月内前所未有地成功发射了第三枚火箭。
2003年11月29日,日本H-2A火箭携带两颗间谍卫星发射出现故障,在发射数分钟后便被指令自毁。去年12月,日本又宣布其担负采集小行星岩石样本任务的“隼鸟”号探测器因故障推迟3年返回地球。但这一个月来连续三次卫星发射的成功,又为日本太空研究增加了不少信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理事长立川敬二充满自信地表示:“日本的航天发射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日本的宇宙开发也已步入轨道。”
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加快脚步,是为了追赶中国。但由于中国已经两次成功将人送入太空,日本已表示,将重新考虑以卫星和无人技术为重点的太空计划。仇晓慧
解密红外天文卫星
三大“超级武器”
一、液氦冷却型红外望远镜
主镜有效口径68.5厘米,焦距4.2米,能使用液氦冷却至零下270摄氏度,从而抑制望远镜本身的红外辐射。能观测从1.7微米的近红外到180微米的远红外的广阔波段。
二、远红外测量仪
测量仪的两台探测器分别使用普通锗镓半导体元件和压缩锗镓半导体元件,拓宽了其能够观测的远红外线波长范围。
三、红外照相机
由三个独立的照相机系统组成,主要进行近红外和中红外观测。
五大“超级任务”
一、探索星系的起源和演变
远红外观测装置将进行回溯宇宙“婴儿期”的系统探测,探索这些活跃星系的起源和演变。
二、关注恒星的一生
关注恒星诞生和灭亡的过程,找出其中的机制。由于可见光会被星系中的尘埃挡住,而红外线却可以穿透尘埃,因此刚诞生的恒星用红外线观测会显得非常明亮。
三、寻找褐矮星
通过这颗卫星探测低温、暗淡的天体,科学家希望能确定星系中褐矮星的质量和数量,揭开暗物质的真面目。褐矮星的质量不及太阳的8%,不发生热核聚变反应,其构成与暗物质密切相关。
四、搜索太阳系外行星系
红外天文卫星可以探测到1000光年外的原始行星系圆盘的放射,观测行星系从圆盘中诞生的过程。观测太阳系外究竟是否存在有生命活动的行星系。
五、发现新彗星
通过观测彗星本身放射的红外线,有望新发现50多颗彗星。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