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社区医疗,这个近来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的名词,几乎家喻户晓。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在沈阳德济医院的环球国际门诊里,看到一位专门从事社区医疗的美国医生,从他办公桌上的工作表上可以看到,每周他都会有两天时间去帮助那些弱势人群。在沈阳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说:“彼得是带给我们快乐的天使!”
据了解,彼得是沈阳第一个具有行医执照的全职外国医生,在沈阳已生活了9年,他把沈阳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还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做“石磊”。
他看病从来不带手机
为了采访这位外国医生,2月21日,记者一大早就赶到了沈阳德济医院,可惜的是,彼得当日早6时就开车到铁岭为百姓义诊去了。于是,记者和彼得的同事及患者聊了起来。
护士小袁配合彼得工作已有3年了,刚开始听说要与彼得合作,小袁内心忐忑不安,外语水平不高的她,担心自己无法与彼得沟通。但与彼得合作后,小袁发现之前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她说:“彼得是个有耐心而且亲切的人,每次交待任务,他都会先用汉语说清楚,然后告诉你用英语该怎样表达。如果护士出现一些小的疏忽、纰漏,他也不会厉声呵斥,会先告诉你错在哪里,然后告诉你下次该怎样做好……”
另一位护士介绍,彼得是个极富爱心和责任感的医生,彼得每次为患者诊疗时,从来不会把手机带在身边。对于已经治愈的患者,彼得会打电话咨询出院后的情况,确保患者完全康复。有一次,彼得接待了一位感冒的小患者,可第二天小患者就没了音信,彼得马上给家长打电话询问,原来家长看孩子已退烧就没带孩子继续来医院。3天后,他又再次去电话,确定小患者已经康复。
不轻易给患者做仪器检查
“让彼得看病,有时是一种享受。”一位患者对记者说。现在一般到医院去大都采取专门的仪器检查,而彼得则先与你聊天,并用手进行一些常规的身体检查,判断哪可能有问题,再用仪器进行检查。查出病情后,他会先告诉病人,病因是什么,然后还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诊疗的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
彼得对待患者就像对待亲人一样。在一次义诊时,有一个小女孩突然头晕、呕吐、呼吸困难,情况很危急。看到小姑娘痛苦无助的表情,彼得两眼噙满泪水,他拼命地为她进行心脏按摩等急救措施。经过一番努力,小女孩脱离了危险。之后彼得还跟踪治疗了一个星期,使小女孩完全康复。
帮助人很开心
直到当日下午5时,彼得才从铁岭赶回沈阳。彼得告诉记者,没来中国前,他就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很感兴趣。1995年,美国的亚洲医疗服务中心邀请他到辽中进行义诊,短短两个星期,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淳朴和善良,也感受到很多人需要他的帮助,这坚定了他到中国做医生的信念。回国后,经过一些准备,在1997年他再次来到了沈阳。彼得说,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使自己很开心。王华记者张加汲 | |
|